旌旗简介

旌旗(拼音:jīng qí)是汉语词语,原指古代军队中不同层级的指挥标识:旌为羽毛所制用于基层部队,旗为布面所制用于高层部队。后泛指各类旗帜,亦可代指军队。

先秦典籍《周礼·春官·司常》明确记载旌以全羽或析羽为饰,《尔雅》《说文》定义旗为绘有熊虎纹样的指挥物。其应用涵盖军事指挥与仪仗队列,《资治通鉴》载“旌旗裂”,《战国策》记“旌旗蔽日”,苏轼《教战守》亦提及“钟鼓旌旗”。陈毅句“旌旗十万斩阎罗”沿用其代指军队的含义。

该词早期严格区分使用场景,汉代以后逐渐混用,异体字“旍”“旂”见于《吕氏春秋》《诗经》等文献。自《周礼》至现代汉语,旌旗既作为旗帜统称,又延伸为军队象征。

刘溥·旌旗的诗句(共1句)

刘溥,苏州府长洲人,字原博。祖、父皆以医得官。宣德初,以善医授惠州局副使。后调太医院吏目。博通经史,精天文律历之学,亦善工诗,与晏铎、王淮、汤胤绩、苏平、邹亮、蒋忠等号“景泰十才子”,常被推为盟主。有《草窗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