旌旗简介

旌旗(拼音:jīng qí)是汉语词语,原指古代军队中不同层级的指挥标识:旌为羽毛所制用于基层部队,旗为布面所制用于高层部队。后泛指各类旗帜,亦可代指军队。

先秦典籍《周礼·春官·司常》明确记载旌以全羽或析羽为饰,《尔雅》《说文》定义旗为绘有熊虎纹样的指挥物。其应用涵盖军事指挥与仪仗队列,《资治通鉴》载“旌旗裂”,《战国策》记“旌旗蔽日”,苏轼《教战守》亦提及“钟鼓旌旗”。陈毅句“旌旗十万斩阎罗”沿用其代指军队的含义。

该词早期严格区分使用场景,汉代以后逐渐混用,异体字“旍”“旂”见于《吕氏春秋》《诗经》等文献。自《周礼》至现代汉语,旌旗既作为旗帜统称,又延伸为军队象征。

钱镠·旌旗的诗句(共1句)

钱镠的诗词曲代表作

钱镠(liú)(852年-932年),字具美(一作巨美),小字婆留,杭州临安人,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。 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,抵御乱军,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,后因董昌叛唐称帝,受诏讨平董昌,再加镇东军节度使。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,先后被中原王朝(唐朝、后梁、后唐)封为越王、吴王、吴越王、吴越国王。钱镠因吴越国地域狭小,三面强敌环绕,只得始终依靠中原王朝,尊其为正朔,不断遣使进贡以求庇护。他在位四十一年,庙号太祖,谥号武肃王,葬于钱王陵。 钱镠在位期间,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,经济繁荣,渔盐桑之利甲于江南;文士荟萃,人才济济,文艺也著称于世。他曾征用民工,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,由是“钱塘富庶盛于东南”。在太湖流域,普造堰闸,以时蓄洪,不畏旱涝,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,由是田塘众多,土地膏腴,有“近泽知田美”之语。还鼓励扩大垦田,由是“境内无弃田”,岁熟丰稔。两浙百姓都称其为“海龙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