旌旗简介

旌旗(拼音:jīng qí)是汉语词语,原指古代军队中不同层级的指挥标识:旌为羽毛所制用于基层部队,旗为布面所制用于高层部队。后泛指各类旗帜,亦可代指军队。

先秦典籍《周礼·春官·司常》明确记载旌以全羽或析羽为饰,《尔雅》《说文》定义旗为绘有熊虎纹样的指挥物。其应用涵盖军事指挥与仪仗队列,《资治通鉴》载“旌旗裂”,《战国策》记“旌旗蔽日”,苏轼《教战守》亦提及“钟鼓旌旗”。陈毅句“旌旗十万斩阎罗”沿用其代指军队的含义。

该词早期严格区分使用场景,汉代以后逐渐混用,异体字“旍”“旂”见于《吕氏春秋》《诗经》等文献。自《周礼》至现代汉语,旌旗既作为旗帜统称,又延伸为军队象征。

董嗣杲·旌旗的诗句(共1句)

董嗣杲,字明德,号静传,杭州(今属浙江)人。理宗景定中榷九江富池。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。宋亡,入为道士,字无益。嗣杲工诗,吐爵新颖,有《庐山集》五卷,《英溪集》一卷,西湖百咏二卷,(均四库总目)并传于世。著作除《西湖百咏》二卷外,已佚。清四库馆臣据《永乐大典》辑为《庐山集》五卷、《英溪集》一卷。事见《西湖百咏》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,《绝妙好词笺》卷六有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