旌旗简介

旌旗(拼音:jīng qí)是汉语词语,原指古代军队中不同层级的指挥标识:旌为羽毛所制用于基层部队,旗为布面所制用于高层部队。后泛指各类旗帜,亦可代指军队。

先秦典籍《周礼·春官·司常》明确记载旌以全羽或析羽为饰,《尔雅》《说文》定义旗为绘有熊虎纹样的指挥物。其应用涵盖军事指挥与仪仗队列,《资治通鉴》载“旌旗裂”,《战国策》记“旌旗蔽日”,苏轼《教战守》亦提及“钟鼓旌旗”。陈毅句“旌旗十万斩阎罗”沿用其代指军队的含义。

该词早期严格区分使用场景,汉代以后逐渐混用,异体字“旍”“旂”见于《吕氏春秋》《诗经》等文献。自《周礼》至现代汉语,旌旗既作为旗帜统称,又延伸为军队象征。

顾云·旌旗的诗句(共1句)

  顾,(公元?年至八九四年)字垂象,池州人。生年不详,卒于唐昭宗乾宁初。韵详整。与杜荀鹤、殷文圭友善,同肄业九华山,有文名。咸通十五年,(公元八七四年)登进士第,为高骈淮南节度从事。后退居霅川,杜门著书。大顺中,与羊昭业、陆希声、钱翊、司空图等预修宣、懿、僖三朝实录。书成,加虞部员外郎。著作颇夥,有顾氏编遗十卷,苕川总裁十卷,启事一卷,赋二卷,集遗具录十卷,纂新文苑十卷,(均新唐书艺文志)凤策联华三卷,《文献通考》及昭亭杂笔五卷,《宋史艺文志》等并行于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