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景简介

光景,汉语词语,拼音为guāng jǐng,最早见于战国时期《楚辞·九章·惜往日》,本义指阳光。其含义历经演变,主要包括四层:一为时光、光阴,如李白句“光景不待人”;二指自然或社会景象,如《水浒传》“观看光景”;三表生活境况,如朱自清笔下“惨淡光景”;四用于估算时间或状况,如“半光景”。

该词词义随时代变迁逐步扩展:先秦至魏晋多指自然光线或恩泽,如《韩诗外传》“被光景而德彰”;唐宋时期衍生出时间概念,如王安石“光景不可昏”;明清小说中多用于描绘景象或境遇,如《儒林外史》“凄凉光景”。现代汉语中,“光景”仍保留书面语境的时间估量功能,并在口语中延续生活状况的描述,如茅盾《林家铺子》“光景是钱不到手就一定不肯走”。

张伯端·光景的诗句(共1句)

张伯端的诗词曲代表作

张伯端(公元983年—1082年),一说(公元984年—1082年),道教南宗初祖,字平叔,号紫阳、紫阳人,后改名用成(或用诚)。人称“悟真先生”,传为“紫玄真人”,又尊为“紫阳真人”。临海(今属浙江)人。自幼博览群书,学贯古今中外,涉猎诸种方术。曾中进士,后谪戍岭南。于成都遇仙人(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)授道,后著书立说,传道天下。

北宋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)仙逝,飞升前留有《尸解颂》一首:“四大欲散,浮已空,一灵妙有,法界通融”。

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、道光紫贤真人薛式、泥丸翠虚真人陈楠、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“全真道南五祖”(“北五祖”为:东华帝君王玄甫、正阳帝君钟离权、纯阳帝君吕洞宾、纯佑帝君刘海蟾、辅极帝君王重阳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