拂衣简介

拂衣,汉语词语,拼音为fú yī,原指提起或撩动衣襟的动作,后发展为表达情绪或归隐的象征性行为,兼具具体动作与抽象意象双重含义。

其内涵包含三层:一为甩动衣袖表达不满或愤慨;二指振衣的动作;三喻指隐退林的意向。该词常见于古代文学,既可表现激烈情绪,亦可隐喻出世态度。

该词最早见于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中“拂衣从之”的记载。汉魏时期融入文学创作,如杨恽《报孙会宗书》以“拂衣而喜”展露情绪,谢灵运中“拂衣五湖里”奠定归隐意象。唐宋诗词多借其抒写隐逸之志,明清戏曲小说延续其象征功能。

曾巩·拂衣的诗句(共1句)

曾巩的诗词曲代表作

曾巩(1019年—1083年),字子固,汉族,建昌南丰(今属江西)人,后居临川,北宋政治家、散文家。

曾巩出身儒学世家,祖父曾致尧、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。曾巩天资聪慧,记忆力超群,幼时读诗书,脱口能吟诵,年十二即能为文。嘉祐二年(1057年),进士及第,任太平州司法参军,以明习律令,量刑适当而闻名。熙宁二年(1069),任《宋英宗实录》检讨,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。熙宁五年后,历任齐州、襄州、洪州、福州、明州、亳州、沧州等知州。元丰四年(1081),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,管勾编修院,判太常寺兼礼仪事。元丰五年(1082),卒于江宁府(今江苏南京),追谥为“文定”。

曾巩为政廉洁奉公,勤于政事,关心民生疾苦,与曾肇、曾布、曾纡、曾纮、曾协、曾敦并称“南丰七曾”。曾巩文学成就突出,其文“古雅、平正、冲和”,位列唐宋八大家,世称“南丰先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