拂衣,汉语词语,拼音为fú yī,原指提起或撩动衣襟的动作,后发展为表达情绪或归隐的象征性行为,兼具具体动作与抽象意象双重含义。
其内涵包含三层:一为甩动衣袖表达不满或愤慨;二指振衣的动作;三喻指隐退山林的意向。该词常见于古代文学,既可表现激烈情绪,亦可隐喻出世态度。
该词最早见于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中“拂衣从之”的记载。汉魏时期融入文学创作,如杨恽《报孙会宗书》以“拂衣而喜”展露情绪,谢灵运诗中“拂衣五湖里”奠定归隐意象。唐宋诗词多借其抒写隐逸之志,明清戏曲小说延续其象征功能。
王恭(1343-? ),字安仲,长乐沙堤人。家贫,少游江湖间,中年隐居七岩山,为樵夫20多年,自号“皆山樵者”。
善诗文,与高木秉、陈亮等诸文士唱和,名重一时。诗人王 曾为他作《皆山樵者传》。明永乐二年(1404年),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,敕修《永乐大典》。永乐五年,《永乐大典》修成,王恭试诗高第,授翰林典籍。不久,辞官返里。王恭作诗,才思敏捷,下笔千言立就,诗风多凄婉,隐喻颇深。为闽中十才子之一,著有《白云樵集》四卷,《草泽狂歌》五卷及《风台清啸》等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后,回复任何感兴趣的古典关键字可立即获得相关信息~
关注公众号,发送消息查询诗词精选诗词每日推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