拂衣,汉语词语,拼音为fú yī,原指提起或撩动衣襟的动作,后发展为表达情绪或归隐的象征性行为,兼具具体动作与抽象意象双重含义。
其内涵包含三层:一为甩动衣袖表达不满或愤慨;二指振衣的动作;三喻指隐退山林的意向。该词常见于古代文学,既可表现激烈情绪,亦可隐喻出世态度。
该词最早见于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中“拂衣从之”的记载。汉魏时期融入文学创作,如杨恽《报孙会宗书》以“拂衣而喜”展露情绪,谢灵运诗中“拂衣五湖里”奠定归隐意象。唐宋诗词多借其抒写隐逸之志,明清戏曲小说延续其象征功能。
王夫之(1619年10月7日-1692年2月18日),字而农,号姜斋、又号夕堂,湖广衡州府衡阳县(今湖南衡阳)人。他与顾炎武、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。其著有《周易外传》、《黄书》、《尚书引义》、《永历实录》、《春秋世论》、《噩梦》、《读通鉴论》、《宋论》等书。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,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,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,著书立传,自署船山病叟、南岳遗民,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后,回复任何感兴趣的古典关键字可立即获得相关信息~
关注公众号,发送消息查询诗词精选诗词每日推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