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哲·愁思的诗句(共1句)

愁思简介

愁思,汉语词汇,拼音为chóu sī,指忧虑的情绪或忧愁的思绪,兼具动词性的忧心与名词性的哀伤内涵。该词通过自然意象和生活情境传递情感,常见于古典文学表达。

其语义包含双重维度:一为持续性的心理活动,如“愁思无已”强调忧虑的延绵;二为具象化的情感投射,如“海天愁思”借空间隐喻扩展愁绪的广度。古典诗词常以杨、孤舟等意象承载其情感张力,形成情景交织的审美范式。

该词最早见于战国宋玉高唐赋》,汉代《汉书》用于刻社会群体焦虑。唐宋时期,柳宗元戴叔伦人通过苍茫景物深化其时空意蕴。明清小说及近代文学延续此脉络,瞿秋白散文中仍可见其心境描摹功能。

王喆,字重阳(1112~1170),中国金、元之际代道士。全真道创始人。原名中字,字允卿。后改名世雄,字德威。入道后,改名喆,字知明,号重阳子。祖籍陕西咸阳大魏村,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,后迁终南县刘蒋村。幼好读书,后入府学,中进士,系京兆学籍。金天眷元年(1138),应武略,中甲科,遂易名世雄。深感“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”,愤然辞职,慨然入道,隐栖林。金正隆四年(1159),弃家外游,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,悟道出家。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,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(即重阳宫),全真道尊为祖庵或祖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