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庭坚·愁思的诗句(共1句)

愁思简介

愁思,汉语词汇,拼音为chóu sī,指忧虑的情绪或忧愁的思绪,兼具动词性的忧心与名词性的哀伤内涵。该词通过自然意象和生活情境传递情感,常见于古典文学表达。

其语义包含双重维度:一为持续性的心理活动,如“愁思无已”强调忧虑的延绵;二为具象化的情感投射,如“海天愁思”借空间隐喻扩展愁绪的广度。古典诗词常以杨、孤舟等意象承载其情感张力,形成情景交织的审美范式。

该词最早见于战国宋玉高唐赋》,汉代《汉书》用于刻社会群体焦虑。唐宋时期,柳宗元戴叔伦人通过苍茫景物深化其时空意蕴。明清小说及近代文学延续此脉络,瞿秋白散文中仍可见其心境描摹功能。

黄庭坚的诗词曲代表作

黄庭坚(公元1045年-公元1105年),字鲁直,自号谷道人,晚号涪翁,又称豫章黄先生,汉族,洪州分宁(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)人。北宋诗人、词人、书法家,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,而且,他跟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“一祖三宗”(黄为其中一宗)之称。宋治平四年(公元1067年)进士。历官叶县尉、北京国子监教授、校书郎、著作佐郎、秘书丞、涪州别驾、黔州安置等。诗歌方面,他与苏轼并称为“苏黄”;书法方面,他则与苏轼、米芾蔡襄并称为“宋代四大家”;词作方面,虽曾与秦观并称“秦黄”,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