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植·愁思的诗句(共1句)

愁思简介

愁思,汉语词汇,拼音为chóu sī,指忧虑的情绪或忧愁的思绪,兼具动词性的忧心与名词性的哀伤内涵。该词通过自然意象和生活情境传递情感,常见于古典文学表达。

其语义包含双重维度:一为持续性的心理活动,如“愁思无已”强调忧虑的延绵;二为具象化的情感投射,如“海天愁思”借空间隐喻扩展愁绪的广度。古典诗词常以杨、孤舟等意象承载其情感张力,形成情景交织的审美范式。

该词最早见于战国宋玉高唐赋》,汉代《汉书》用于刻社会群体焦虑。唐宋时期,柳宗元戴叔伦人通过苍茫景物深化其时空意蕴。明清小说及近代文学延续此脉络,瞿秋白散文中仍可见其心境描摹功能。

曹植的诗词曲代表作

曹植(192年-232年1227日),字子建,沛国谯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,出生于东聊城市莘县,一说出生于山东菏泽市鄄城。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,生前曾为陈王,去世后谥号“思”,因此又称陈思王。

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,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。其代表作有《洛神赋》、《白马篇》《七哀诗》等。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、曹丕合称为“三曹”。

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,留有集三十卷,已佚,今存《曹子建集》为宋人所编。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“情兼雅怨,体被文质”的特色,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,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。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“天下才有一石,曹子建独占八斗”的评价。《诗品》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“骨气奇高,词彩华茂,情兼雅怨,体被文质,粲溢今古,卓尔不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