鸱夷子简介

鸱夷子,典故名,典出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,指春秋时期越国谋臣范蠡隐退后的别号。该称谓以“鸱夷子皮”为名,隐喻功成身退的处世哲学。

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,因洞察其“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”的本性,携珍宝泛舟离去,自称鸱夷子皮。“鸱夷”原指革囊,取其能屈能伸、顺势而容之意,暗合范蠡全身远祸的智慧。后隐居于齐国务农经商,又迁至陶地改称陶朱公。

典故源自《史记》“浮海出齐,自谓鸱夷子皮”的记载。唐宋诗词常以此借喻隐逸情怀,如李白“何如鸱夷子,散发棹扁舟”、杜甫“既作鸱夷子”等,使其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士人淡泊名利的象征符号。部分文献记载该别号存在人物原型混淆,东汉《俗通义》将范蠡与齐国谋士鸱夷子皮视为星宿转世的关联形象。

释智圆·鸱夷子的诗句(共1句)

释智圆(976~1022),字无外,自号中庸子,或称潜夫,俗家姓徐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宋初天台宗外派重要的文僧。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,后人因称其为“孤山法师”。释智圆虽为佛徒,但颇爱好儒学,喜为诗文,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,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