鸱夷子简介

鸱夷子,典故名,典出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,指春秋时期越国谋臣范蠡隐退后的别号。该称谓以“鸱夷子皮”为名,隐喻功成身退的处世哲学。

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,因洞察其“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”的本性,携珍宝泛舟离去,自称鸱夷子皮。“鸱夷”原指革囊,取其能屈能伸、顺势而容之意,暗合范蠡全身远祸的智慧。后隐居于齐国务农经商,又迁至陶地改称陶朱公。

典故源自《史记》“浮海出齐,自谓鸱夷子皮”的记载。唐宋诗词常以此借喻隐逸情怀,如李白“何如鸱夷子,散发棹扁舟”、杜甫“既作鸱夷子”等,使其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士人淡泊名利的象征符号。部分文献记载该别号存在人物原型混淆,东汉《俗通义》将范蠡与齐国谋士鸱夷子皮视为星宿转世的关联形象。

皮日休·鸱夷子的诗句(共1句)

皮日休的诗词曲代表作
皮日休(约838—约883),晚唐文学家。字袭美,一字逸少,汉族,复州竟陵(今湖北天门)人。曾居住在鹿门,自号鹿门子,又号间气布衣、醉吟先生、醉士等。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人、文学家,与陆龟蒙齐名,世称"皮陆"。咸通八年(867)进士及第,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(《吴越备史》)、著作佐郎、太常博士、毗陵副使。后参加黄巢起义,或言“陷巢贼中”(《唐才子传》),任翰林学士,起义失败后不知所终。 皮日休诗文兼有奇朴二态,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,被鲁迅赞誉为唐末“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”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录有《皮日休集》、《皮子》、《皮氏鹿门家钞》多部,皮日休是唐代著名文学家,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