鸱夷子简介

鸱夷子,典故名,典出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,指春秋时期越国谋臣范蠡隐退后的别号。该称谓以“鸱夷子皮”为名,隐喻功成身退的处世哲学。

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,因洞察其“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”的本性,携珍宝泛舟离去,自称鸱夷子皮。“鸱夷”原指革囊,取其能屈能伸、顺势而容之意,暗合范蠡全身远祸的智慧。后隐居于齐国务农经商,又迁至陶地改称陶朱公。

典故源自《史记》“浮海出齐,自谓鸱夷子皮”的记载。唐宋诗词常以此借喻隐逸情怀,如李白“何如鸱夷子,散发棹扁舟”、杜甫“既作鸱夷子”等,使其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士人淡泊名利的象征符号。部分文献记载该别号存在人物原型混淆,东汉《俗通义》将范蠡与齐国谋士鸱夷子皮视为星宿转世的关联形象。

释文珦·鸱夷子的诗句(共1句)

释文珦的诗词曲代表作

释文珦(一二一○-?)(生年据本集卷一○《看新历》“又看景定新颁历,百岁还惊五十过”推定),字叔向(影印《渊》册五页三七九八《宿庵》署),自号潜山老叟,于潜(今浙江临安西南)人。早岁出家,遍游东南各地,游踪略见集中《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》诗,有“题咏诗三百,经行路四千”之句,后以事下狱,久之得免,遂遁迹不出。终年八十馀。诗集已佚,清四库馆臣据《永乐大典》辑为《潜山集》十二卷。事见集中有关诗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