鸱夷子简介

鸱夷子,典故名,典出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,指春秋时期越国谋臣范蠡隐退后的别号。该称谓以“鸱夷子皮”为名,隐喻功成身退的处世哲学。

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,因洞察其“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”的本性,携珍宝泛舟离去,自称鸱夷子皮。“鸱夷”原指革囊,取其能屈能伸、顺势而容之意,暗合范蠡全身远祸的智慧。后隐居于齐国务农经商,又迁至陶地改称陶朱公。

典故源自《史记》“浮海出齐,自谓鸱夷子皮”的记载。唐宋诗词常以此借喻隐逸情怀,如李白“何如鸱夷子,散发棹扁舟”、杜甫“既作鸱夷子”等,使其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士人淡泊名利的象征符号。部分文献记载该别号存在人物原型混淆,东汉《俗通义》将范蠡与齐国谋士鸱夷子皮视为星宿转世的关联形象。

李白·鸱夷子的诗句(共1句)

李白的诗词曲代表作
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朝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。与杜甫并称为“李杜”。汉族,祖籍陇西成纪。一说出生于碎叶城(当时属唐朝领土,今属吉尔吉斯斯坦),4岁时跟随父亲迁至剑南道绵州。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(今四川江油)。李白存世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岁。其墓在今安徽当涂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陆有纪念馆。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,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,代表作有《望庐山瀑布》、《行路难》、《蜀道难》、《将进酒》、《梁甫吟》、《早发白帝城》等多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