鸱夷子简介

鸱夷子,典故名,典出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,指春秋时期越国谋臣范蠡隐退后的别号。该称谓以“鸱夷子皮”为名,隐喻功成身退的处世哲学。

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,因洞察其“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”的本性,携珍宝泛舟离去,自称鸱夷子皮。“鸱夷”原指革囊,取其能屈能伸、顺势而容之意,暗合范蠡全身远祸的智慧。后隐居于齐国务农经商,又迁至陶地改称陶朱公。

典故源自《史记》“浮海出齐,自谓鸱夷子皮”的记载。唐宋诗词常以此借喻隐逸情怀,如李白“何如鸱夷子,散发棹扁舟”、杜甫“既作鸱夷子”等,使其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士人淡泊名利的象征符号。部分文献记载该别号存在人物原型混淆,东汉《俗通义》将范蠡与齐国谋士鸱夷子皮视为星宿转世的关联形象。

陈子昂·鸱夷子的诗句(共1句)

陈子昂的诗词曲代表作
陈子昂(约公元661~公元702),唐代文学家,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。字伯玉,汉族,梓州射洪(今属四川)人。因曾任右拾遗,后世称为陈拾遗。光宅进士,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、右拾遗。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,忧愤而死。其存共100多首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《感遇》诗38首,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》7首和《登幽州台歌》。其诗骨峥嵘,寓意深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