残月简介

是月相变化周期中农历下半月出现的特定形态,我国传统将下半月的蛾眉月称为残月,其呈现C形缺口朝右的弯月状,亮面朝东,黎明时分出现于东方天空。

残月形成于满月之后,随日月位置变化经历凸月、下弦月阶段,最终演变为残月,标志着朔望月周期接近尾声。其形态虽与新月后的蛾眉月相似,但出现时间、方位及亮面方向截然不同:残月代表月相轮回的终止,与新月共同构成朔望循环的起止点。借助残月、下弦月等月相可辅助判断农历日期及间时段,月相更替周期(29.53天)为农历历法制定提供了天文依据。

我国古代已通过观测月相指导生产生活,残月因出现在晨曦微明时,常被赋予离别、转变的文化意象。现代天文观测中,残月与行星伴天象(如金星、土星)的组合成为重要观赏现象。

杜牧·残月的诗句(共1句)

杜牧的诗词曲代表作
杜牧(公元803-约852年),字牧之,号樊川居士,汉族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杜牧是唐代杰出的人、散文家,是宰相杜佑之孙,杜从郁之子。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,授弘文馆校书郎。后赴江西观察使幕,转淮南节度使幕,又入观察使幕,理人国史馆修撰,膳部、比部、司勋员外郎,黄州、池州、睦州刺史等职,最终官居中书舍人。
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,故后世称“杜樊川”,著有《樊川文集》。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,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。杜牧人称“小杜”,以别于杜甫。与李商隐并称“小李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