残月简介

是月相变化周期中农历下半月出现的特定形态,我国传统将下半月的蛾眉月称为残月,其呈现C形缺口朝右的弯月状,亮面朝东,黎明时分出现于东方天空。

残月形成于满月之后,随日月位置变化经历凸月、下弦月阶段,最终演变为残月,标志着朔望月周期接近尾声。其形态虽与新月后的蛾眉月相似,但出现时间、方位及亮面方向截然不同:残月代表月相轮回的终止,与新月共同构成朔望循环的起止点。借助残月、下弦月等月相可辅助判断农历日期及间时段,月相更替周期(29.53天)为农历历法制定提供了天文依据。

我国古代已通过观测月相指导生产生活,残月因出现在晨曦微明时,常被赋予离别、转变的文化意象。现代天文观测中,残月与行星伴天象(如金星、土星)的组合成为重要观赏现象。

鲍溶·残月的诗句(共2句)

鲍溶的诗词曲代表作

鲍溶,字德源,生卒年、籍贯不详,元和四年(809)进士,是中唐时期的重要人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三卷一百九十六首,《全唐诗补编》补诗一首。晚唐诗人、诗论家张为著《诗人主客图》,尊鲍溶为“博解宏拔主”.将他与“广大教化主”白居易、“高古奥逸主”孟云卿、“清奇雅正主”李益、“清奇僻苦主”盂郊、“瑰奇美丽主”武元衡并列。为“六主”之一。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