残月简介

是月相变化周期中农历下半月出现的特定形态,我国传统将下半月的蛾眉月称为残月,其呈现C形缺口朝右的弯月状,亮面朝东,黎明时分出现于东方天空。

残月形成于满月之后,随日月位置变化经历凸月、下弦月阶段,最终演变为残月,标志着朔望月周期接近尾声。其形态虽与新月后的蛾眉月相似,但出现时间、方位及亮面方向截然不同:残月代表月相轮回的终止,与新月共同构成朔望循环的起止点。借助残月、下弦月等月相可辅助判断农历日期及间时段,月相更替周期(29.53天)为农历历法制定提供了天文依据。

我国古代已通过观测月相指导生产生活,残月因出现在晨曦微明时,常被赋予离别、转变的文化意象。现代天文观测中,残月与行星伴天象(如金星、土星)的组合成为重要观赏现象。

陈维崧·残月的诗句(共1句)

陈维崧的诗词曲代表作

陈维崧(1625—1682年),字其年,号迦陵,江苏宜兴人。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,阳羡词派领袖。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。
明熹宗天启五年(1625年),陈维崧出世,幼时便有文名。十七岁应童子试,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。与吴兆骞、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“江左三凤”。与吴绮、章藻功称“骈体三家”。明亡后,科举不第。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,陈维崧亦寓居商丘,与弟同居。顺治十五年(1658年)十一月,陈维崧访冒襄,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,冒襄派徐紫郎)伴读。
康熙元年(1662年),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、张养重等修禊红桥。康熙十八年(1679年),举博学鸿词科,授官翰林院检讨。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(1682年),享年五十八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