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节简介

中秋节,又称祭节、月光诞、月夕、秋节、仲秋节、拜月节、月娘节、月亮节、团圆节等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、赏月、吃月饼、玩灯、赏桂花、饮桂花等民俗,流传至今,经久不息。
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,普及于汉代,定型于唐朝初年,盛行于宋朝以后。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,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,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。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,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,祈盼丰收、幸福,成为丰富多彩、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。 从古至今,文人骚客以中秋为题,留下了众多精彩是篇。

李频·关于中秋节的古诗(共2首)

  • 1.《中秋对月唐朝·李频 秋分一夜停,阴魄最晶荧。好是生沧海,徐看历杳冥。 层空疑洗色,万怪想潜形。他夕无相类,晨鸡不可听。
  • 2.《八月十五夜对月唐朝·李频 阴盛此宵中,多为雨与风。坐无云雨至,看与雪霜同。 抱湿离遥海,倾寒向迥空。年年不可值,还似命难通。
李频的诗词曲代表作
李频(约818年——约876年),字德新,唐大中元年(847),唐寿昌长林西人,唐代后期诗人。幼读诗书,博览强记,领悟颇多。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,即景吟诗:“一径入双崖,初疑有几家。行穷人不见,坐久日空斜”。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。时李频从行,续吟:“石上生灵,池中落异。终须结茅屋,到此学餐霞。”穆君大为赞赏。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