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归

朝代:唐朝|作者:杜甫|

霜黄碧梧白鹤栖,城上击柝复乌啼。

客子入门月皎皎,谁家捣练风凄凄。

南渡桂水阙舟楫,北归秦川多鼓鼙。

年过半百不称意,明日看云还杖藜。 

古诗简介

《暮归》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。此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,营造出凄凉的氛围,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。后四句转入抒情,描写羁旅生活寂寞无聊。这首诗的突出艺术特点是虚实结合,体现了杜甫在诗艺上的追求。

翻译/译文

秋箱打黄了碧绿的梧桐树上,白鹤在栖息,城楼上的梆子声惊得乌鸦在啼叫。踏着明亮的色我回家进门,寒凉的中传来不知谁家的捶绢声。想南去渡过桂水却没有只,想北回秦川又到处战乱不息。虽然年过半百却不称心如意,明天看还要抚杖而行。 

注释

⑴黄:在此用作动词,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。梧:梧桐

⑵柝(tuò):击柝即打更。乌:乌鸦

⑶客子:作者自谓。

⑷捣练:捣洗白绸。

⑸桂水:今连江,一说为漓江,均在广西。这里应指湘水。阙:缺。

⑹秦川:古地区名。今陕西、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。这里指长安。鼙(pí):一种军用小鼓。鼓鼙在唐诗之中常用来比喻战争。可能是指当年吐蕃入侵。

⑺不称意:不如意。

⑻杖:拄(杖)。藜(lí):用藜茎制成的手杖。   

创作背景

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(768)诗人在公安(今湖北公安)时。此前杜甫在夔州的时候,写诗极其讲究诗律,写出了不少调高律细的诗篇,同时又想突破律的束缚,尝试一种新的诗体。有一天,他写了一篇非古非律,亦古亦律的七言诗《愁》,题下自己注道:“强戏为吴体。”接着,他又陆续写了十七八首这样的诗于是唐诗中开始多了一种“吴体诗”。这首《暮归》也是一首吴体七律。   

赏析/鉴赏

文学赏析

这首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,营造出凄凉的氛围,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。白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边。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,还有乌鸦的啼声。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,月光已亮了,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,传来悲凄的砧杵声。天色晚了,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。唐诗中写夜景,常有捣练、捣衣、砧杵之类的词语。大约当时民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,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,表现了民生困难,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。

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。要想渡桂水而南行,可没有;要想北归长安,路上还多兵戎。都是去不得。年纪已经五十多岁,事事不称心,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。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,只好每天拄杖看云。浦起龙说:“结语见去志。”(《读杜心解》)此评并不准确。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,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,而是寂寞无聊。

这首拗体七律体现了杜甫在诗艺上的追求。在这首诗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是虚实结合。尤其是第一句“霜黄碧梧白鹤栖”,一句中出现了三种颜色。仔细推究,这些颜色是有虚实之分的。“黄”和“白”是实在的,但“碧”就是虚写,因为“碧梧”叶已给严霜打“黄”了。可见用字也像用兵那样,可以“虚虚实实”。“虚写”,实质就是突破词义的束缚,使词的组合形式达到意义的丰富性,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。杜甫的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的努力就是一种“陌生化”的艺术感染力,值得借鉴。   

名家点评

元·方回《瀛奎律髓》:自是一种骨格风调,又自是一种悲壮哀惨。

明·胡应麟《诗薮》:“昆明池水”、“风急天高”、“老去悲秋”、“霜黄碧梧”,篇中化境也。

明·钟惺《唐诗归》:⑴妙在能宕。⑵拗体不难于老,而难于细;不难于宕,而难于深。又妙在不可入歌行。⑶“黄”、“碧”、“白”三字安顿得好(首句)。⑷清矫(“谁家”句)。

明·周珽《唐诗选脉会通评林》:⑴古乐府少及。⑵三、四语入《骚》意。⑶写景描情,神情骨秀,如天半芙蓉,削青天而独出。

清·李庆甲《瀛奎律髓汇评》:⑴此等真正惟老杜能之。⑵去住两乖,经日行,不知所出。从“暮”字直叙起,却用“明日”二字,显出笔力奇变。“暮”字反收,笔力与胸襟相副。⑶三、四神来。⑷起语生造出奇,三、四戌削高亮,结处凄紧,殊难再读。此“旲体”中苍郁清急之音也。⑸妙极,势甚阔。

清·仇兆鳌《杜诗详注》:⑴作拗体诗,须有疏斜之致,不衫不履,如“客子入门月皎胶”及“落日更见渔樵人”,语出天然,欲不拗不可得。而此一首,律中带古,倾欹错落,尤为入化。⑵“霜黄碧梧白鹤栖”,一句中用三个颜色字,见安插顿放之妙。⑶杜律拗体,较他人独合声律,即诸诗皆然,始知通人必知音也。

清·张谦宜《茧斋诗谈》:“霜黄碧梧白鹤栖”,三色作一句,不见堆砌。

清·黄白《增订唐诗摘钞》:⑴朝出于斯,暮归于斯,南渡不可,北归不能,年老客居失意,可胜道哉。起一“复”字,结一“还”字,见日日如是,皆无可奈何之词。⑵《崔氏东山草堂》、《暮归》、《晓发公安》三首皆拗调,诗之绝佳者。“霜黄碧梧”,全首矫秀,原是悲诗,却绝无一点悲愁溽气犯其笔端,读去如《枝》乐府。

清·刘邦彦《唐诗归折衷》:⑴虚用“黄”字,便见秋色。⑵矫健。

清·杨伦《杜诗镜铨》:⑴拗体高调,未许时手问津。

清·黄叔灿《笺注唐诗》:“还”字伤心欲绝(“明日”句)。

清·卢麰《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》:三、四承足一、二。月皎则梧、鹤弥见,风凄则乌、树倍哀。上下回环,用意乃密。结因暮归而预道明日,亦复有致。

清·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:起四句,情景交融,清新真至。后四句叙情,一气顿折,曲盘瘦硬,而笔势回旋,顿挫阔达,纵横如意,不流于直致,一往易尽,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矣。

近代·高步瀛《唐宋诗举要》:⑴拗字诗在老杜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。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,而此体凡十九出。不止句中拗一字,往往神出鬼没,虽拗字愈多而骨格愈峻峭。⑵吴体与拗字诗有别,拗字有一定之法,仍自入律,若吴体则拗字甚多,非律所能限,而音节仍自和谐,又不得入之古诗,即吴体也。 

相关古诗分类

杜甫的诗词曲代表作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汉族,唐朝河南巩县(今河南郑州巩义市)人,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,杜甫也常被称为“老杜”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,被后人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后世称其杜拾遗、杜工部,也称他杜少陵、杜草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