旭东遗骸至,与诸同人迎于葫芦墩驿

朝代:清朝|作者:林朝崧|

白骨成灰恨未灰,招魂万里海天回。

少年不幸悲行路,吾道将穷失此才。

三岛烟霞求药草,六桥花柳起楼台。

别时壮语归泡影,浪走风尘作病媒。

注释

1. 七言律诗 押灰韵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钱伸仲乞静照轩诗取逸少所谓静照在忘求云宋朝·李彭往者多逸想,山阴时见之。肯持圭组面,自尘丘壑姿。奇伟不少贷,确讱无纤遗。保全胜东山,出语曾未思。巢许逢稷契,何由致于斯。乃比石卫尉,此老端不为。观其誓墓作,岂复...
  • 2.《雨后立秋独由寒溪循路听泉至西山寺即事呈开公·其四明朝·叶封摊书临断壑,倚槛近斜曛。为爱鸣寒玉,还因诵碧云。松涛兼淅沥,花梵更缤纷。输尔闲朝暮,经行坐卧闻。
  • 3.《竹枝词·其六明朝·何吾驺稚子门前唱竹枝,花下佳人送和词。祇是闻声听不得,依稀犹似怨将离。
  • 4.《刮鼓令明朝·李景云 崔时佩丝鞭那仕女。满章台觅眷叙。我怀着旧时恩爱。肯怜新弃旧娶。岂不闻君子断其初。是那个畜生行妒嫉。走将来说间阻。致令今日意生疏。
  • 5.《题且住轩明朝·沈节甫此邦非吾乡,此室非吾庐。情知匪久客,且复卜其居。萧萧环堵中,俯仰欣有馀。天地为逆旅,百年亦须臾。羲娥无停毂,吾生自有初。念此坐长叹,秋风起庭樗。飘蓬任回飙,素位...
林朝崧(1875~1915),字俊堂(一作峻堂),号痴仙,又号无闷道人。台湾台中人,晚清秀才出身,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「栎社」创始人,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。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,1895年日本领台,时年廿一,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,1897年一度回台,停留数后再赴泉州,1898年移居上,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。返台后,他与洪弃生、赖绍尧、林幼春、陈瑚、吕敦礼、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。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「栎社」之名,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-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,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,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。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、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,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。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,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,共有社员二十人、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,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。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,梁氏对痴仙、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,深表肯定。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,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,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「同化会」。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,旋归失败,痴仙经此打击,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。痴仙诗的内容,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,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,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。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,文字清丽多姿,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。  林朝崧诗,目前通行之版本为《无闷草堂诗存》,在他去世十馀年后,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,由鹿港信昌社印行,于昭和八年(1933)分成两册装订(上册为一至三卷,下册为四至五卷)出版。全书五卷,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,附录诗馀一卷,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。龙文出版社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辑第八、九册两册所收《无闷草堂诗存》,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,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,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,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。台湾银行「台湾文献丛刊」第七十二种所收《无闷草堂诗存》,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,但有不少错字。。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,名为《无闷草堂诗钞》于1919~1923年连载于《台湾文艺丛志》(未以单行本出版)。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,但《诗钞》所收总数较《诗存》多出不少。(廖振富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