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抚军徐树人夫子(此组诗又载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。)·其一

朝代:清朝|作者:吴子光|

德星光彩绕闽瀛,铁石梅花宋广平。

盖世勋猷彝鼎重,等身著述锦囊盈。

百城保障车随雨,万里清秋月照营。

指日九重枚卜近,金瓯高覆宰臣名。

注释

1.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:陈汉光《台湾录》

2. 此组诗又载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。

相关古诗分类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王昭君唐朝·李商隐毛延寿画欲通神,忍为黄金不顾人。马上琵琶行万里,汉宫长有隔生春。
  • 2.《留题少林寺·其一宋朝·李昌孺少林来处岂无因,知有当年面壁人。五叶一花元会得,莫将消息问残春。
  • 3.《清旷堂宋朝·章宪吾慕仲公理,卜居乐清旷。兹焉惬吾愿,名堂以自况。我无适俗韵,且乏肉食相。何许寄吾生,栖迟翳穷巷。境幽有经行,心远无得丧。从容大化中,信是羲皇上。
  • 4.《梦綵堂元朝·虞堪高堂白发不胜簪,尚有天涯游子吟。老莱斑衣每入梦,春晖寸草难为心。万里关山阻南国,五色凤凰鸣上林。东风几度桐江绿,蝴蝶飞来春已深。
  • 5.《陈元朋张绍和二孝廉夜集游宗振嘉树林即席分韵·其二明朝·佘翔二妙才名重,论交惬素心。斗牛双入佩,山水独知音。醉月穿萝径,乘风啸竹林。图南绝跋扈,莫遣鬓萧森。
吴子光(1819~1883),原名儒,字士兴,后因业师宋心珠(名其光)之贶,改今名,号芸阁,别署壑,晚年自号铁梅老人或铁梅道人。原籍广东嘉应州,生于清嘉庆廿四年(1819),卒于光绪十九年(1883),年六十五。青少年时在家乡熟读儒家经典,博览诸子百家著作及稗官野史,然屡试不进,遂于道光十七年(1837)渡台,后寄籍台湾淡水,以课馆为业,暇则以诗文自遣。长于诗,尤长骈体。同治四年(1865)中举,受知于台湾道台徐宗干,充幕僚多年。同治七年(1868)应淡水知府陈培桂聘,参与《淡水厅志》之修撰。光绪四年(1878)应聘主讲文英书院。是年,彰化望族三角仔庄吕氏新葺筱庄,聘子光设教其中,宾主殊相得。从其游者除吕氏兄弟外,尚有:傅子亦、丘逢甲、谢颂臣及子光之侄吴师廉等。大抵而言,晚清本土才学之士,尽萃于斯。筱云轩藏书数万卷,无所不备,吴子光曾为之作藏书记。逝后,吕家礼葬之,并恤其家,越年,复出资刻其书。王《台阳诗话》称其诗「专学晚唐」,「杰句名篇,美不胜录。」从〈小草拾遗序〉可知其少时好赋,原存有古律赋百馀篇;中年后,以近体诗为主要创作对象,亦存有二百多首,惜多所亡失。芸阁博学多才,然一生遭际不佳,「欲伸其文章报国之志而不可得」 。于是,以东坡自况,名其文集为《一肚皮集》。共十八卷,于光绪元年(1875)刊刻行世,附诗作《小草拾遗》一卷。又著《三长赘笔》十六卷、《经馀杂录》十二卷。则诸史绪论、书后题跋、古今词语、词林典实之类。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尝辑其有关台湾史迹稿为《台湾纪事》,列为《台湾文献丛刊》第三十六种。民国六十八年(1979)中华民国史迹研究中心得其稿本,辑印为《吴子光全书》,民国九十年(2001)又由龙文出版社重印出版。今以《一肚皮集》所附《小草拾遗》为底本编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