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

朝代:唐朝|作者:王维|

其一

一兴微尘念,横有朝露身。如是睹阴界,何方置我人。

碍有固为主,趣空宁舍宾。洗心讵悬解,悟道正迷津。

因爱果生病,从贪始觉贫。色声非彼妄,浮幻即吾真。

四达竟何遣,万殊安可尘。胡生但高枕,寂寞与谁邻。

战胜不谋食,理齐甘负薪。予若未始异,讵论疏与亲。

其二

浮空徒漫漫,泛有定悠悠。无乘及乘者,所谓智人舟。

讵舍贫病域,不疲生死流。无烦君喻马,任以我为牛。

植福祠迦叶,求仁笑孔丘。何津不鼓棹,何路不摧輈。

念此闻思者,胡为多阻修。空虚花聚散,烦恼树稀稠。

灭相成无记,生心坐有求。降吴复归蜀,不到莫相尤。

古诗简介

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》的作者是王维,被选入《全唐诗》的第125卷第21首。这首从内容上来说具有了禅宗的新观念,正是一种迷妄。然而表达上却只是用禅语讲道理,整篇诗的表现如同偈语。

注释

其一注释

1、学人:指学佛者。

2、微尘念:微小的尘念。

4、横:意外,突然。朝露:喻人命短促。

5、我人:谓我与人。我,佛教名词,相当于自我、物体自性、独立的实在自体。人,指真实的人。按:佛教主张无我人,即认为世上的人和物皆无自性,无客观独立的实体;而世俗的看法,则与此相反。

6、碍有:止于有。

6、趣空:趋向空。按:佛教谓诸法皆空,又谓“空”非虚无,反对把“空”绝对化。即认为“空,,不能离开“有”,“有”是虚假的,故佛教又谓之“假有”,但“假有”也是“有”,它能为人们的感觉器官所接触和认识。若谓诸法实有或诸法虚无(否认假有),皆为偏执,必不空不有,始为真谛(即所谓“中道,’)。宁:岂。以上二句以宾主喻空有。

7、洗心:指洗涤邪恶之心。悬解:指从生死中解脱出来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适来,夫子时也;适去,夫子顺也。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。古者谓是帝之县(悬)解。”

8、迷津:迷路。

9、“因爱”句:《维摩洁经·文殊师利问疾品):“从痴有爱,则我病生。”爱,贪爱、爱欲。

10、从:由,由于。

11、浮幻:虚而不实。吾:即“我人”之“我”。

12、四达:四通八达的道路。此喻指佛道。

13、万殊:世间各种不同的事物和现象。尘:垢染。

14、战胜: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‘子夏见曾子,曾子曰:‘何肥也?’对曰:‘战胜,故肥也。’曾子日:‘何谓也?’子夏曰:‘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,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,两者战于胸中,未知胜负,故臞(瘦)。今先王之义胜(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作“道胜,’),故肥。’”,不谋食: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君子谋道不谋食。”

15理:道理,佛理。齐:齐备。负薪:任樵采之事。指隐居。

16、、子:全诗原作“予”,据静嘉堂本等改。异:事物的变异衰败。《俱舍论》卷五:“此于诸法……能衰名异。”

其二注释

1浮空:浮泛于空域。指认为诸法虚无。漫漫:无涯际貌。

2泛有:指认为诸法实有。悠悠:悠远无际。

3乘:运载、乘载之意,言能运载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。实指佛教所说的修行方法、途径或教说。有一乘、二乘、三乘、四乘、五乘等说法。无乘及乘者:即指一乘(引导教化众生成佛的唯一途径)。(大乘入楞伽经)卷三:“乃至有心起,诸乘未究竟。彼心转灭已,无乘及乘者,无有乘建立,我说为一乘。”宝臣《注大乘入楞伽经》卷五曰:“若妄想心灭,即无诸乘,是名一乘。”

4智人舟:一乘能运载众生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,使众生成为有佛教智慧之人,故曰“智人舟”。

5讵:苟。

6生死流:佛教谓生死能使人漂没,故名为流。(无量寿经)卷下:“要当成佛道,广济生死流。”

7喻:《涅桨经》卷三三:“譬如大王有三种,一者调壮大力,二者不调,齿壮大力,三者不调,赢老无力,王若乘者,当先乘谁?·……调壮大力喻菩萨僧,其第二者喻声闻僧,其第三者喻一阐提。”

8为牛:《庄子·天道》:“老子日:'……昔者子呼我牛也,而谓之牛,呼我也,而谓之。'”

9迦叶:指摩诃迦叶,又称大迦叶,相传为释迩牟尼十大弟子之一。《注维摩诘经》卷二僧肇曰:“迦叶弟子中苦行第一。”又曰:“迦叶以贫人昔不植福,故生贫里,若今不积善,后复弥甚,憨其长苦,多就乞食。”

10鼓棹:击棹。

11輈(zhōu):车辕。

12闻思修:即三慧。闻慧,指依见闻经教而生之智慧;思慧,指依思惟道理而生之智慧;修慧,指依修持禅定而生之智慧。闻思二慧为散智,仅是发起修慧之缘;修慧为定智,有断惑证理之用。

13空虚:喻一切事物和现象虚妄不实。

14烦恼树:《佛遗教经》:“实智慧者,伐烦恼树之利斧也。”

15灭想:息灭各种思想、念头(包括善念)。想:原作“相”,据宋蜀本等改。无记:“记”为判断之意。“无记”指人的思想行为,不可断为善,亦不可断为恶,为非善非恶。

16生心:产生各种思想、念头(包括妄念)。坐:犹“致”。求:指欲求。

17“降吴”句:《三国志·蜀志·黄权传》:“(权降魏,曰:)臣过受刘主殊遇,降吴不可,还蜀无路,是以归命。”此借用其语,谓灭想、生心,皆非入道之径。

18不到:话说得不周到。

赏析/鉴赏

王维在新兴禅宗形成为强大的社会潮流的时代背景下,受到了强烈的影响。促使他用禅宗的思想见解去领悟生命,感悟社会动态。有很多观点认为,禅宗的影响表现在王维诗中主要有三个方面:以禅语入诗,以禅趣入诗,以禅法入诗。严格分析起来,第一个方面并非王维的独创。因为,自六朝以来有许多以佛教为题材的诗已多用禅语。这种诗多用玄言诗的写法。只能说王维也有这方面的创作。但是表现呆滞,但没有什么艺术性。

这首诗从内容上来说具有了禅宗的新观念,但是开头说有了妄念,才执着于有我;如果这样来看五阴、十八界,那么就法、我两空了。这还是传统的大乘佛教的观点。但是下面说的,有了"我"就有了人我的主宰。如执着"空"肯定是一个外境的实在,所以,"洗心"、"悟道"正是一种迷妄。然而,尽管这首诗有这样的新鲜思想,但是表达上却只是用禅语讲道理,整篇诗的表现如同偈语。

相关古诗分类

王维的诗词曲代表作

王维(701年-761年,一说699年—761年),汉族,唐朝河东蒲州(今西省运城市)人,祖籍山西祁县,唐朝著名诗人、画家,字摩诘,号摩诘居士,世称“王右丞”,因笃信佛教,有“诗佛”之称。今存诗400余首,重要诗作有《相思》、《山居秋暝》等。受禅宗影响很大,精通佛学,精通诗、书、音乐等,与孟浩然合称“王孟”。
苏轼评价其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