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元免费申请斑马英语体验课

湘妃引·京口道中

朝代:元朝|作者:汤式|

露浸浸芳杏洗朱颜,云冉冉晴峦闪翠鬟,烟蒙蒙弱柳迷青眄。天然图画间,恼离人情绪艰难。乞留屈律归鸿行断,必彪不答蹇驴步懒,咿呖呜喇杜宇声干。

古诗简介

《湘妃引·京口道中》是一首元代散曲,作者是汤式。本曲表现了人的心烦意乱。

翻译/译文

湿淋淋的水珠,洗清了杏花瓣。浮漫漫间,闪现出发髻似的峰峦。柔弱的柳枝笼罩着淡淡的烟,叫人难以细细赏辨。大自然虽是一幅美丽的卷,却牵惹起离人愁怀万千。看那逢春北归的大雁,飞不成行,嗖嗖地消失在远天。我骑一头跛脚的驴子,蹄声嗒嗒,行步迟缓。头上的杜鹃咿呖呜喇,不知在把什么嘶哑地啼唤。

注释

①青眄:同“青眼”,欣赏的眼光。

②乞留屈律:同下两句中的“必彪不答”、“咿呖呜喇”,都是状动作特征的象声词。

③杜宇:杜鹃鸟,古人以为它的啼声像是诉“不如归去”。干:声音嘶哑。

赏析/鉴赏

起首三句鼎足对仗中,“洗”、“闪”、“迷”下字精当。不仅表现了各个局部的印象,还反映出外部环境的气候特征。这是雨后不久,露点般的水珠还留在杏花瓣上,如沐洗初毕;太阳露现于远峰之外,螺髻般的群峦一片苍翠,在低迷的层中熠熠映闪;但空气中仍是一派濛濛轻雾,以致丝混茫成一团团绿云。“露浸浸”、“云冉冉”、“烟蒙蒙”的叠词,增添了春雨初霁的柔和感与朦胧感。这三句极像一幅水粉画,既有和谐的色彩,又显出晕染的润泽,作者不愧为绘写“天然图画”的丹青妙手。

但是,诚如唐诗所说的那样,“愁思望春不当春”。四、五两句笔势转折,点出诗人的“离人”身份。于是春景越是旖旎柔美,越是起到了“恼”人的相反效果。作者随之在画面上添加了新的内容,其中无不结合着离人在“道中”的心情:“归鸿行断”,大雁逢春飞回北方,而作者仍然在他乡漂泊,只能目送着它们在长空消失;“蹇驴步懒”,既表现出骑坐在驴上的诗人心灰意懒,又隐含着旅程行步维艰的象征意义。更何况“杜宇声干”,杜鹃声嘶力竭地啼唤着“不如归去”,怎不使离人更加“情绪艰难”!这三句鼎足对本身已具备丰富的意境,妙在作者还给每句加上了元曲常用的四字象声词作为修饰。三句中除“必彪不答”与驴蹄踏地的声响实合外,“乞留屈律”、“咿呖呜喇”的象声效果都只能意会。“乞留屈律”既非雁唳,也未必是雁群高空飞行所能传得的声响,它只能意味着寂静的骤然打破,实是作者陡然发现“归鸿”掠过天际,又倏然消失远去(“行断”,即雁行望断)时的心理感受。而杜鹃鸟啼唤声干,作者明知它啼声与“不如归去”相近,却以一“咿呖呜喇”代示,正说明了诗人的心烦意乱和不忍卒听。以象声词叙描感受、心情,这是只有散曲才能体现的效果。

对照前选的《满庭芳·京口感怀》及《庆东原·京口泊》,这三首同作于镇江的作品,表现手法各自不同,却都弥漫着一片哀怨的情调。前两曲写于元末的战乱时期,本曲则作于此前的和平年代,且是芳菲的春天,可见作者“伤心人别有怀抱”,羁旅乡愁多年陪伴着他。这是诗人的不幸,却是曲坛的有幸,因为这三首佳作都是不可多得的。

汤式的诗词曲代表作
汤式,元末明初的重要散曲作家,字舜民,号菊庄,浙江象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元末曾补本县县吏,后落魄江湖。入明不仕,但据说明成祖对他“宠遇甚厚”。为人滑稽,所作散曲甚多,名《笔花集》,今存钞本。作品多写景咏史之作,颇工巧可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