咏物诗简介

咏物诗托物言志歌,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。咏物诗中所咏之“物”往往是作者的自况,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,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。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,或寄寓美好的愿望,或包涵生活哲理,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。

刘禹锡·咏物诗(共13首)

  • 1.《海阳十咏·玄览亭唐朝·刘禹锡潇洒青林际,夤缘碧潭隈。淙流冒石下,轻波触砌回。香风逼人度,幽花覆水开。故令无四壁,晴夜月光来。
  • 2.《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唐朝·刘禹锡 蜀国花已尽,越桃今已开。色疑琼树倚,香似玉京来。 且赏同心处,那忧别叶催。佳人如拟咏,何必待寒梅。
  • 3.《海阳十咏·蒙池唐朝·刘禹锡潆渟幽壁下,深净如无力。风起不成文,月来同一色。地灵草木瘦,人远烟霞逼。往往疑列仙,围棋在岩侧。
  • 4.《海阳十咏·切云亭唐朝·刘禹锡迥破林烟出,俯窥石潭空。波摇杏梁日,松韵碧窗风。隔水生别岛,带桥如断虹。九疑南面事,尽入寸眸中。
  • 5.《海阳十咏·棼丝瀑唐朝·刘禹锡飞流透嵌隙,喷洒如丝棼。含晕迎初旭,翻光破夕曛。馀波绕石去,碎响隔溪闻。却望琼沙际,逶迤见脉分。
  • 6.《海阳十咏·月窟唐朝·刘禹锡溅溅漱幽石,注入团圆处。有如常满杯,承彼清夜露。岩曲月斜照,林寒春晚煦。游人不敢触,恐有蛟龙护。
  • 7.《海阳十咏·云英潭唐朝·刘禹锡芳幄覆云屏,石奁开碧镜。支流日飞洒,深处自疑莹。潜去不见迹,清音常满听。有时病朝酲,来此心神醒。
  • 8.《海阳十咏·吏隐亭唐朝·刘禹锡结构得奇势,朱门交碧浔。外来始一望,写尽平生心。日轩漾波影,月砌镂松阴。几度欲归去,回眸情更深。
  • 9.《咏红柿子唐朝·刘禹锡 晓连星影出,晚带日光悬。本因遗采掇,翻自保天年。
  • 10.《海阳十咏·飞练瀑唐朝·刘禹锡晶晶掷岩端,洁光如可把。琼枝曲不折,云片晴犹下。石坚激清响,叶动承馀洒。前时明月中,见是银河泻。
  • 11.《海阳十咏·双溪唐朝·刘禹锡流水绕双岛,碧溪相并深。浮花拥曲处,远影落中心。闲鹭久独立,曝龟惊复沉。蘋风有时起,满谷箫韶音。
  • 12.《海阳十咏·裴溪唐朝·刘禹锡楚客忆关中,疏溪想汾水。萦纡非一曲,意态如千里。倒影罗文动,微波笑颜起。君今赐环归,何人承玉趾。
  • 13.《咏庭梅寄人唐朝·刘禹锡早花常犯寒,繁实常苦酸。何事上春日,坐令芳意阑。夭桃定相笑,游妓肯回看。君问调金鼎,方知正味难。
刘禹锡的诗词曲代表作
刘禹锡(772年—842年),字梦得,汉族,中国唐朝洛阳(今河南洛阳)人。自称“家本荥上,籍占洛阳”,又自言系出中(今河北定州),其先中山靖王刘胜,晚年自号庐山人。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匈奴族后裔,出生于嘉兴的新说,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,举族东迁定居彭城。刘禹锡为贞元九年(793)进士。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,为杜佑所器重。后从杜佑入朝,为监察御史。贞元末,与柳宗元,陈谏、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,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。后任朗州司、连州刺史、夔州刺史、和州刺史、主客郎中、礼部郎中、苏州刺史等职,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,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《刘宾客集》。白居易赞其“彭城刘梦得,诗豪者也”,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“诗豪”之称,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、哲学家、诗人和散文家。
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“刘白”。与柳宗元并称“刘”。彭城刘梦得,诗豪者也。其锋森然,少敢当者。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,其为名流推重如此。会昌时,加检校礼部尚书。卒年七十二,赠户部尚书。诗集十八卷,今编为十二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