祭旗日示诸同志(此诗又载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。·)

朝代:清朝|作者:陈肇兴|

两年募乡兵,今朝驰羽檄。

肉食岂无谋,男儿心胆赤。

剧孟投亚夫,弦高助郑伯。

由来率土臣,尽人可杀贼。

自从丧乱来,此论我已析。

牛酒犒农民,团练谋在昔。

虞、芮方质成,陈、蔡忽遭厄。

举家来空山,志岂图菽麦?

方将骋中原,先鞭追祖逖。

否则保一方,山川为生色。

讵料劫运开,孤掌难为力。

倾家购力士,有锥不得击。

痛哭学贾生,亡命依宾石。

口舌已焦烂,忠孝斯感激。

拔蝥一周麾,鬼神齐辟易。

叱咤走风云,喧呼飞霹雳。

金鼓一声振,彼军气为黑。

誓将擒妖魔,灭此而朝食。

寄语谋义士,勉旃事兵革。

封侯本无种,年少须奋迹。

不见牧羊奴,勋名高竹帛。

注释

1.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:陈汉光《台湾录》

2. 此诗又载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。

相关古诗分类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琴台(原注:蜀事补亡。)宋朝·宋京君不见成都郭西有琴台,长卿遗迹埋黄埃。千年乃为狐兔窟,化作佛庙空崔嵬。黄须老人犹记得,昔时荒破樵苏入。锄犁畏浅牛脚匀,古瓮耕开数逾十。乃知昔人用意深,瓮下取声元...
  • 2.《和毅夫病目三首·其一宋朝·陆佃使君诗思谩雕肝,安得头风与阿瞒。然艾为谁甘受痛,看花缘此负追欢。通天犀带应怜瘦,云母屏风尚畏寒。何日长安同一醉,拟教歌舞衒华丹。
  • 3.《句·其一宋朝·赵崇滋事才有意终须失,人到无求始自高。贫悟交游秋后叶,老看富贵雾中花。从来尽说天堪问,天到如今亦厌烦。
  • 4.《西岩杂咏·其十八·琼液泉明朝·佘翔为问琼浆窟,何如太液长。临流倾玉碗,高枕傲羲皇。
  • 5.《泊江口树下寄周澹园清朝·王又旦长川望不极,渡口问吴艭。白鹤起高树,青山阴半江。秋花垂屋角,水荇落船窗。为报南康好,殷勤鲤一双。
陈肇兴(1831~?),字伯康,号陶村。台湾府彰化县治(今彰化市)人。咸丰三年(1853)入庠邑,补廪膳生。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,表现极为突出。和蔡德芳、曾惟精、廖景瀛合称「白沙书院四杰」。咸丰九年(1859)中举,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,以读书歌咏自娱。同治元年(1862)戴潮春起事,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,遂遁入武西堡(今南投县集集)之牛牯岭山中。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,几度濒于险境。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,虽身在军旅,晚得閒时,往往秉烛赋诗,追悼阵亡战士,详录戴案经过,题为《咄咄吟》,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。同治三年(1864)事平,陈肇兴返回乡里,设帐授学,门生有杨馨兰、杨春华、吴德功、许尚贤等,多为俊才之士。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六卷,并《咄咄吟》二卷合刊。  陈肇兴的《陶村诗稿》写至戴案结束止,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,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。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,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。在形式上,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、言志,诗作格雄健豪迈。门人吴德功在《陶村诗稿》序文中谓,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,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「诗史」。《陶村诗稿》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,光绪四年(1878)夏季初刻,乙未之役,版毁于兵燹。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(1912)得抄本于书肆,遂于昭和二年(1937)重刊。民国五十一年(1962)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;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〖编者按:据连横《台湾诗荟》创刊号〈遗集待刊预告〉:「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八卷,版久毁失,印本亦亡。全台仅存二部,一在余处,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。」〗,另以杨氏本、文丛本合校,是为郑校本。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,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,编为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集第四册。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(以下简称「杨本」)为底本,郑校本(以下简称「郑本」、「郑注」)为辅,进行编校。(施懿琳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