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投埔义士林锡爵招同林文翰舍人、邱石庄、简荣卿孝廉、洪玉昆明经及各巨姓头人宴集倚南轩,计议防乱事宜,即席赋赠

朝代:清朝|作者:陈肇兴|

壬戌二月二十二,春风习习花明媚。

林逋折柬开华筵,一县名流今日聚。

是时四野尽成狂,烧香作会等儿戏。

纷纷肉食不知谋,但坐高堂唯卧治。

君子防患贵未萌,杞人忧天在无事。

九十九峰夕照黄,对此茫茫百忧至。

金陵烽火达钱塘,徵召年年来驿使。

酖毒由来生宴安,太平焉可忘武备?

人生浩气秉乾坤,报国何须权与位!

但教友助循古风,自保一方即忠义。

诸公矫矫人中豪,绸缪未雨真高谊。

愧我雕虫非壮夫,才弱不堪供指臂。

因君慷慨发悲歌,把酒劝君且一醉。

树头喔喔晨鸡鸣,为君起舞别君去。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亡后见形诗五代·李煜异国非所志,烦劳殊清闲。惊涛千万里,无乃见钟山。
  • 2.《和江邻几送文丞相还游普安院宋朝·沈遘扰扰市朝士,一身众役该。官曹畏职业,人事烦往来。朝出被风雨,莫还冲尘埃。竟岁长若此,何时能休哉。适闻丞相行,巾车城西隈。冠盖盛出送,车马相喧豗。吾有四君子,约言...
  • 3.《复游鄞江宋朝·高鹏飞欲扣山扉汲野泉,支筇眼驻柳阴边。苦无平地休穿屐,待有轻风却放船。孤笛叫开云里月,一竿撑破水中天。舟人相戒低声语,沙上恐惊鸥鹭眠。
  • 4.《雁儿落元朝·郑廷玉不由我不感伤。不由我添悲怆。咱须是美眷姻。争奈有这村和尚。
  • 5.《客舍感怀明朝·江源乡心迢递宦情微,老大徒伤未拂衣。去日渐多来日少,长年方忆少年非。身随远道徒悲梗,家在寒塘独掩扉。自是不归归便得,渚烟溪月共忘机。
陈肇兴(1831~?),字伯康,号陶村。台湾府彰化县治(今彰化市)人。咸丰三年(1853)入庠邑,补廪膳生。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,表现极为突出。和蔡德芳、曾惟精、廖景瀛合称「白沙书院四杰」。咸丰九年(1859)中举,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,以读书歌咏自娱。同治元年(1862)戴潮春起事,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,遂遁入武西堡(今南投县集集)之牛牯岭山中。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,几度濒于险境。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,虽身在军旅,晚得閒时,往往秉烛赋诗,追悼阵亡战士,详录戴案经过,题为《咄咄吟》,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。同治三年(1864)事平,陈肇兴返回乡里,设帐授学,门生有杨馨兰、杨春华、吴德功、许尚贤等,多为俊才之士。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六卷,并《咄咄吟》二卷合刊。  陈肇兴的《陶村诗稿》写至戴案结束止,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,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。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,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。在形式上,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、言志,诗作格雄健豪迈。门人吴德功在《陶村诗稿》序文中谓,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,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「诗史」。《陶村诗稿》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,光绪四年(1878)夏季初刻,乙未之役,版毁于兵燹。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(1912)得抄本于书肆,遂于昭和二年(1937)重刊。民国五十一年(1962)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;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〖编者按:据连横《台湾诗荟》创刊号〈遗集待刊预告〉:「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八卷,版久毁失,印本亦亡。全台仅存二部,一在余处,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。」〗,另以杨氏本、文丛本合校,是为郑校本。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,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,编为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集第四册。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(以下简称「杨本」)为底本,郑校本(以下简称「郑本」、「郑注」)为辅,进行编校。(施懿琳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