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从军行,仿杜后出塞体五首·其三

朝代:清朝|作者:陈肇兴|

朝渡沧溟去,暮出仙霞关。

凉月照大野,白骨高于山。

敌兵三十万,合围成一团。

羽书如流星,请援来百蛮。

士卒饲豺虎,将帅徐要官。

坚壁但自守,何敢望生还!

注释

1. 押词韵第七部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春光好·迎春清朝·吴绮春来也,是何时?没人知。先到玉儿头上,袅花枝。十二画楼帘卷,红妆笑语参差。争向彩幡成队去,看朱衣。
  • 2.《宫词十首·其五宋朝·卢秉花蒂流金水,知从秘苑来。春风如解意,不敢起纤埃。
  • 3.《寿从父初度明朝·伍瑞隆赫赫我祖,令德孔艾。既彰乃家,亦浃累世。伯发其祥,用昭厥裔。鹡鸰在原,我父则季。伯也亢宗,宜兄宜弟。爰歌埙篪,载咏棠棣。令兹著雍,涒滩则从。伯也六十,初度乃逢。...
  • 4.《秋日会昌山行明朝·江源终日肩舆不少停,一山过去一山迎。路盘青嶂顶头出,人在白云堆里行。蔽日深林含宿霭,隔溪啼鸟弄春声。宦游奇绝此为冠,句不敲推信口成。
  • 5.《高皇庙明朝·李之世芒砀气何在,遗祠尚俨然。空留今俎豆,犹想旧山川。村社酾牛酒,山农偅庙田。松间老鹤语,疑说歌风年。
陈肇兴(1831~?),字伯康,号陶村。台湾府彰化县治(今彰化市)人。咸丰三年(1853)入庠邑,补廪膳生。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,表现极为突出。和蔡德芳、曾惟精、廖景瀛合称「白沙书院四杰」。咸丰九年(1859)中举,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,以读书歌咏自娱。同治元年(1862)戴潮春起事,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,遂遁入武西堡(今南投县集集)之牛牯岭山中。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,几度濒于险境。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,虽身在军旅,晚得閒时,往往秉烛赋诗,追悼阵亡战士,详录戴案经过,题为《咄咄吟》,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。同治三年(1864)事平,陈肇兴返回乡里,设帐授学,门生有杨馨兰、杨春华、吴德功、许尚贤等,多为俊才之士。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六卷,并《咄咄吟》二卷合刊。  陈肇兴的《陶村诗稿》写至戴案结束止,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,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。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,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。在形式上,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、言志,诗作格雄健豪迈。门人吴德功在《陶村诗稿》序文中谓,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,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「诗史」。《陶村诗稿》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,光绪四年(1878)夏季初刻,乙未之役,版毁于兵燹。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(1912)得抄本于书肆,遂于昭和二年(1937)重刊。民国五十一年(1962)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;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〖编者按:据连横《台湾诗荟》创刊号〈遗集待刊预告〉:「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八卷,版久毁失,印本亦亡。全台仅存二部,一在余处,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。」〗,另以杨氏本、文丛本合校,是为郑校本。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,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,编为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集第四册。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(以下简称「杨本」)为底本,郑校本(以下简称「郑本」、「郑注」)为辅,进行编校。(施懿琳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