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日风雨,戏用三讲全韵调沧洲

朝代:清朝|作者:陈肇兴|

狂风吹馆徒,骤雨罢朝讲。

先生不出门,兀坐思鹿港。

纵论至于诗,势若倾钱銗。

唐、宋三百家,剖析如挥䎧。

令我失所闻,当头甘受棒。

移镫与之谈,忍冻缩头项。

果然心花开,明珠生老蚌。

朝看田水高,老农不敢耩。

飘零及林木,天心何其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唐朝·李白沧江溯流归,白璧见秋月。秋月照白璧,皓如山阴雪。幽人停宵征,贾客忘早发。进帆天门山,回首牛渚没。川长信风来,日出宿雾歇。故人在咫尺,新赏成胡越。寄君青兰花,惠好...
  • 2.《生查子·旅思清朝·吴伟业 一尺过江山,万点长淮树。石上水潺潺,流入青溪去。六月北风寒,落叶无朝暮。度樾与穿云,林黑行人顾。
  • 3.《舍侄元明书来致当道荐拔意诗以答之元朝·戴奎郡国衣冠此日新,老怀深念竹林人。客边风雨十年梦,醉后乾坤万里春。云路尚淹麟阁远,秋天空荐鹗书频。不痴济叔劳推赏,奈恋烟波理钓缗。
  • 4.《游黄山明朝·吴宗儒九月秋气高,抗策恣游眺。天都陟崔嵬,洞门入窈窕。缓行憩松根,徙倚临霞峤。探奇壑转深,揽胜景逾妙。山溪萦以纡,石壁陟而峭。瀑布挂晴川,悬厓回夕照。地与仙境俱,凌厉...
  • 5.《南昌即事清朝·王材任章江依旧抱城流,枫叶芦花瑟瑟秋。南浦闲云迎故客,西山暮雨送孤舟。一千里外新蓬鬓,四十年前旧酒楼。莫上滕王高阁望,不堪楚尾与吴头。
陈肇兴(1831~?),字伯康,号陶村。台湾府彰化县治(今彰化市)人。咸丰三年(1853)入庠邑,补廪膳生。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,表现极为突出。和蔡德芳、曾惟精、廖景瀛合称「白沙书院四杰」。咸丰九年(1859)中举,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,以读书歌咏自娱。同治元年(1862)戴潮春起事,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,遂遁入武西堡(今南投县集集)之牛牯岭山中。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,几度濒于险境。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,虽身在军旅,晚得閒时,往往秉烛赋诗,追悼阵亡战士,详录戴案经过,题为《咄咄吟》,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。同治三年(1864)事平,陈肇兴返回乡里,设帐授学,门生有杨馨兰、杨春华、吴德功、许尚贤等,多为俊才之士。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六卷,并《咄咄吟》二卷合刊。  陈肇兴的《陶村诗稿》写至戴案结束止,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,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。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,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。在形式上,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、言志,诗作格雄健豪迈。门人吴德功在《陶村诗稿》序文中谓,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,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「诗史」。《陶村诗稿》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,光绪四年(1878)夏季初刻,乙未之役,版毁于兵燹。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(1912)得抄本于书肆,遂于昭和二年(1937)重刊。民国五十一年(1962)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;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〖编者按:据连横《台湾诗荟》创刊号〈遗集待刊预告〉:「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八卷,版久毁失,印本亦亡。全台仅存二部,一在余处,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。」〗,另以杨氏本、文丛本合校,是为郑校本。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,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,编为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集第四册。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(以下简称「杨本」)为底本,郑校本(以下简称「郑本」、「郑注」)为辅,进行编校。(施懿琳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