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十七日闻斗六失陷、总戎殉节,感赋二十韵

朝代:清朝|作者:陈肇兴|

经年攻斗六,群盗莫如何。

不料咽喉失,翻当士卒多。

元戎驰羽檄,万骑出诸罗。

似鸟张双翼,如蜂萃一窠。

共誇声破竹,复值寇回戈。

阵势排鹳鹤,粮车拥骆驼。

几番传捷信,连日唱铙歌。

岂意丧家狗,还成赴火蛾。

前驱方伐鼓,后队又鸣锣。

攘攘黄巾著,纷纷白马过。

遂教千骑将,不敌众么么。

大义期无忝,重围誓匪他。

五千争弃甲,三百莫徵禾。

马革尸空裹,蛇矛手乱拖。

连朝翻地轴,此劫等天魔。

虎豹韬徒握,鱼竿谶不讹。

悲号怜子女,毒螫遍关河。

哭野家家祭,禳灾处处傩。

中原思李牧,故老望廉颇。

未卜登坛者,何人是伏波!

注释

1. 五言排律 押歌韵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宿灵鹫禅寺宋朝·杨万里 初疑夜雨忽朝晴,乃是山泉终夜鸣。流到前溪无半语,在山做得许多声。
  • 2.《花朝后二日小雨一阵薄有寒色清朝·文昭轻寒犹似早春时,独拥黄绸起较迟。燕子来寻当日垒,桃花开到过墙枝。一畦嫩雨栽花锸,半砚闲云中酒诗。兀坐不知门外事,翛翛惟觉据梧宜。
  • 3.《寄萧文明明朝·祁顺东望铜江五日程,相思何处可寻盟。白云满地不堪赠,芳草连天无限情。缄就素书难托雁,歌残伐木忍闻莺。朝天想趁西风早,欲办新诗为送行。
  • 4.《和林克全韵三首·其三明朝·祁顺霜风催急箧无衣,恋阙频瞻日月辉。同是别离君更切,登山临水送将归。
  • 5.《玉泉清朝·王士祯御宿川南似渼陂,碧琉璃滑净无泥。秾桃弱柳垂垂发,沙燕鵁鶄故故低。银汉红墙九天上,流云紫阁数峰西。太平暇日稀游豫,碧草春深辇路齐。
陈肇兴(1831~?),字伯康,号陶村。台湾府彰化县治(今彰化市)人。咸丰三年(1853)入庠邑,补廪膳生。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,表现极为突出。和蔡德芳、曾惟精、廖景瀛合称「白沙书院四杰」。咸丰九年(1859)中举,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,以读书歌咏自娱。同治元年(1862)戴潮春起事,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,遂遁入武西堡(今南投县集集)之牛牯岭山中。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,几度濒于险境。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,虽身在军旅,晚得閒时,往往秉烛赋诗,追悼阵亡战士,详录戴案经过,题为《咄咄吟》,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。同治三年(1864)事平,陈肇兴返回乡里,设帐授学,门生有杨馨兰、杨春华、吴德功、许尚贤等,多为俊才之士。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六卷,并《咄咄吟》二卷合刊。  陈肇兴的《陶村诗稿》写至戴案结束止,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,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。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,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。在形式上,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、言志,诗作格雄健豪迈。门人吴德功在《陶村诗稿》序文中谓,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,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「诗史」。《陶村诗稿》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,光绪四年(1878)夏季初刻,乙未之役,版毁于兵燹。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(1912)得抄本于书肆,遂于昭和二年(1937)重刊。民国五十一年(1962)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;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〖编者按:据连横《台湾诗荟》创刊号〈遗集待刊预告〉:「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八卷,版久毁失,印本亦亡。全台仅存二部,一在余处,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。」〗,另以杨氏本、文丛本合校,是为郑校本。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,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,编为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集第四册。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(以下简称「杨本」)为底本,郑校本(以下简称「郑本」、「郑注」)为辅,进行编校。(施懿琳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