祭旗后一日,六保背约,纵匪反噬,燬陷义庄无数,独山顶一带尚守前盟;予一家四散,几遭阖门之祸,在重围中沥血成咏·其二

朝代:清朝|作者:陈肇兴|

络绎军书日夕驰,风云惨淡捲旌旗。

一身报国唯存胆,万口由人任剥皮。

焚掠连村生气促,惊呼到处哭声悲。

关山举目无相识,欲避豺狼更倚谁!

注释

1.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:陈汉光《台湾录》

2. 此组诗又载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。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簪菊清朝·曹雪芹瓶供篱栽日日忙,折来休认镜中妆。长安公子因花癖,彭泽先生是酒狂。短鬓冷沾三径露,葛巾香染九秋霜。高情不入时人眼,拍手凭他笑路旁。
  • 2.《武后时谣(题拟)唐朝·佚名武后临朝万万年。
  • 3.《二月二日过吴德仁二首·其一宋朝·刘挚清门令德江南吴,三纪兰洲心自娱。明时中林隐君子,蚤岁东门贤大夫。老去笑谈惟玉麈,病馀风韵更冰壶。世于出处罕无意,两忘未见斯人徒。
  • 4.《见圣堂感赋明朝·申佳允少读封人编,惓焉怀远托。今者至于斯,封人不可作。风物尚依稀,衣冠半零落。顾兹太古民,浑浑而噩噩。河北绿林秋,前年恣焚掠。登莱倒干戈,曹濮惊风鹤。余亦抱关者,夜深...
  • 5.《秋夜清朝·王心敬一心甘亩亩,念载卧茅庐。不计动名晚,何知岁月除。更深滋露冷,月朗逼星疏。头白明镫里,优游尚著书。
陈肇兴(1831~?),字伯康,号陶村。台湾府彰化县治(今彰化市)人。咸丰三年(1853)入庠邑,补廪膳生。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,表现极为突出。和蔡德芳、曾惟精、廖景瀛合称「白沙书院四杰」。咸丰九年(1859)中举,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,以读书歌咏自娱。同治元年(1862)戴潮春起事,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,遂遁入武西堡(今南投县集集)之牛牯岭山中。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,几度濒于险境。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,虽身在军旅,晚得閒时,往往秉烛赋诗,追悼阵亡战士,详录戴案经过,题为《咄咄吟》,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。同治三年(1864)事平,陈肇兴返回乡里,设帐授学,门生有杨馨兰、杨春华、吴德功、许尚贤等,多为俊才之士。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六卷,并《咄咄吟》二卷合刊。  陈肇兴的《陶村诗稿》写至戴案结束止,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,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。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,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。在形式上,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、言志,诗作格雄健豪迈。门人吴德功在《陶村诗稿》序文中谓,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,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「诗史」。《陶村诗稿》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,光绪四年(1878)夏季初刻,乙未之役,版毁于兵燹。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(1912)得抄本于书肆,遂于昭和二年(1937)重刊。民国五十一年(1962)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;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〖编者按:据连横《台湾诗荟》创刊号〈遗集待刊预告〉:「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八卷,版久毁失,印本亦亡。全台仅存二部,一在余处,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。」〗,另以杨氏本、文丛本合校,是为郑校本。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,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,编为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集第四册。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(以下简称「杨本」)为底本,郑校本(以下简称「郑本」、「郑注」)为辅,进行编校。(施懿琳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