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旦·其二

朝代:清朝|作者:陈肇兴|

瓜田一亩芥花开,几处穰穰斗蝶来。

惊鬼拟团羊髓饭,避兵难觅鹊巢灰。

桃符尚写春王字,柏酒新浮长命杯。

多谢村南诸野叟,肯携藤杖暂相陪。

注释

1. 七言律诗 押灰韵

2. 时内人病疟,又彰化无鹊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雨霖铃·寒蝉凄切宋朝·柳永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都(dū)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,兰舟催发。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念去去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。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(nǎ)堪冷...
  • 2.《柳梢青·灯花宋朝·张林 白玉枝头,忽看蓓蕾,金粟珠垂。半颗安榴,一枝农杏,五色蔷薇。 何须羯鼓声催。银釭里、春工四时。却笑灯蛾,学他蝴蝶,...
  • 3.《次韵和于巽祗谒真祠宋朝·尚佐均踏霜投晓赛祠廷,豪竹繁弦妙吐诚。嘉客满筵青眼看,远山数点白云平。浅霞漏日迎前骑,轻吹含烟猎后旌。好处画工传不尽,只凭诗笔为摹成。
  • 4.《寄伦穗石明朝·王渐逵文珠生合浦,美玉产蓝田。白虹贯穷旻,潜光媚重渊。幽深岂不远,至宝纷目前。散樗盈道傍,匠石相弃捐。嫫母充井闾,形容希见怜。婘华自钟眷,丑拙夫奚叹。从古谅斯造,谁能...
  • 5.《龙山睡起了观上人见过明朝·伍启泰拥被吟残风满林,何期支遁忽相寻。香侵几上飞花雨,云护庭中度锡阴。尘断秪须终日坐,壁空惟有野蛩音。欲知此日挥玄麈,无限高谈只印心。
陈肇兴(1831~?),字伯康,号陶村。台湾府彰化县治(今彰化市)人。咸丰三年(1853)入庠邑,补廪膳生。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,表现极为突出。和蔡德芳、曾惟精、廖景瀛合称「白沙书院四杰」。咸丰九年(1859)中举,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,以读书歌咏自娱。同治元年(1862)戴潮春起事,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,遂遁入武西堡(今南投县集集)之牛牯岭山中。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,几度濒于险境。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,虽身在军旅,晚得閒时,往往秉烛赋诗,追悼阵亡战士,详录戴案经过,题为《咄咄吟》,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。同治三年(1864)事平,陈肇兴返回乡里,设帐授学,门生有杨馨兰、杨春华、吴德功、许尚贤等,多为俊才之士。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六卷,并《咄咄吟》二卷合刊。  陈肇兴的《陶村诗稿》写至戴案结束止,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,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。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,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。在形式上,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、言志,诗作格雄健豪迈。门人吴德功在《陶村诗稿》序文中谓,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,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「诗史」。《陶村诗稿》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,光绪四年(1878)夏季初刻,乙未之役,版毁于兵燹。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(1912)得抄本于书肆,遂于昭和二年(1937)重刊。民国五十一年(1962)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;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〖编者按:据连横《台湾诗荟》创刊号〈遗集待刊预告〉:「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八卷,版久毁失,印本亦亡。全台仅存二部,一在余处,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。」〗,另以杨氏本、文丛本合校,是为郑校本。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,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,编为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集第四册。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(以下简称「杨本」)为底本,郑校本(以下简称「郑本」、「郑注」)为辅,进行编校。(施懿琳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