閒居·其四

朝代:清朝|作者:陈肇兴|

一镫澹对睡常迟,寂寂西窗有所思。

小饮最宜冬至日,苦吟偏爱夜长时。

梦回纸帐人初倦,春到梅梢蝶不知。

却怪寒蛩情似我,连宵唧唧伴吟诗。

注释

1. 七言律诗 押支韵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奉待严大夫唐朝·杜甫殊方又喜故人来,重镇还须济世才。常怪偏裨终日待,不知旌节隔年回。欲辞巴徼啼莺合,远下荆门去鹢催。身老时危思会面,一生襟抱向谁开。
  • 2.《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唐朝·张说 东壁图书府,西园翰墨林。诵诗闻国政,讲易见天心。位窃和羹重,恩叨醉酒深。缓歌春兴曲,情竭为知音。
  • 3.《天津桥同李之纯待月一首宋朝·高廷玉骖鸾追散仙,乘槎抵银潢。跳上玉龙背,抱得银蟾光。素娥愁不归,再拜捧瑶觞。问以天上事,玉色俨以庄。尔能为我歌白雪,我亦为尔捣玄霜。不然借我广寒殿,与我长作无何乡。...
  • 4.《题刘均国所藏燕公山水图宋朝·苏过江湖半此生,老去徒见画。看山眼已足,涉险梦犹怕。老燕久黄壤,遗墨独未化。胸中有丘壑,故遣意匠写。会逢知音人,契此笔端话。故山当早归,谁是知津者。
  • 5.《香奁八咏·其五·绣床凝思元朝·黄伯旸碧纱如雾针如芒,茜红绒索三尺长。越罗幅宽金缕细,绿波飞起双鸳鸯。匿兰含蕙春无语,一寸柔肠千万绪。青鸾锦字期不来,恨满城南杏花雨。
陈肇兴(1831~?),字伯康,号陶村。台湾府彰化县治(今彰化市)人。咸丰三年(1853)入庠邑,补廪膳生。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,表现极为突出。和蔡德芳、曾惟精、廖景瀛合称「白沙书院四杰」。咸丰九年(1859)中举,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,以读书歌咏自娱。同治元年(1862)戴潮春起事,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,遂遁入武西堡(今南投县集集)之牛牯岭山中。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,几度濒于险境。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,虽身在军旅,晚得閒时,往往秉烛赋诗,追悼阵亡战士,详录戴案经过,题为《咄咄吟》,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。同治三年(1864)事平,陈肇兴返回乡里,设帐授学,门生有杨馨兰、杨春华、吴德功、许尚贤等,多为俊才之士。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六卷,并《咄咄吟》二卷合刊。  陈肇兴的《陶村诗稿》写至戴案结束止,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,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。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,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。在形式上,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、言志,诗作格雄健豪迈。门人吴德功在《陶村诗稿》序文中谓,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,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「诗史」。《陶村诗稿》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,光绪四年(1878)夏季初刻,乙未之役,版毁于兵燹。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(1912)得抄本于书肆,遂于昭和二年(1937)重刊。民国五十一年(1962)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;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〖编者按:据连横《台湾诗荟》创刊号〈遗集待刊预告〉:「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八卷,版久毁失,印本亦亡。全台仅存二部,一在余处,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。」〗,另以杨氏本、文丛本合校,是为郑校本。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,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,编为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集第四册。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(以下简称「杨本」)为底本,郑校本(以下简称「郑本」、「郑注」)为辅,进行编校。(施懿琳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