捒中感事·其八

朝代:清朝|作者:陈肇兴|

请缨无路扣重阍,报国心情托暮云。

筹饷几时劳大吏,徵兵此地拜将军。

貂蝉狗尾皆承宠,封豕长蛇竞策勋。

却笑腐儒忧社稷,年年辛苦送穷文。

注释

1. 七言律诗 押文韵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舟行宋朝·沈辽我舟莫行疾,我家日已远。行迟终不到,不到何由返。吴楚千万里,江山道回转。白头多伤感,方寸不胜乱。
  • 2.《再宿禅房院五首·其五宋朝·程祁献计忧不售,逃形惟愿深。老来销外念,闲处惬幽寻。晚草媚迟景,残蝉噪暝林。欲将诗遣兴,谁解此时心。
  • 3.《题江浚远晚翠堂卷元朝·大圭北风落木千山空,海城偶见江文通。自言老去才力减,文锦不与先时同。胸中雅蕴二三策,雄论傞傞剑锋白。抽簪早谢紫薇郎,待诏懒为金马客。黄柑林中屋数桯,翠峰如削开南屏。...
  • 4.《赠兰姬明朝·伍瑞隆嫌将金粉斗春风,独撷兰英向月中。但愿君王采香去,更无人到馆娃宫。
  • 5.《送学博刘宾墀先生之任祁阳明朝·李之世分符今作令,且喜近乡园。驿路通湘口,家山对郭门。观风怜土壤,问俗谙方言。形胜荆吴会,鱼盐海市喧。祁峰雄楚泽,汉派接淮源。露冕新游壮,探奇旧梦存。蟾云频拄笏,爱日...
陈肇兴(1831~?),字伯康,号陶村。台湾府彰化县治(今彰化市)人。咸丰三年(1853)入庠邑,补廪膳生。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,表现极为突出。和蔡德芳、曾惟精、廖景瀛合称「白沙书院四杰」。咸丰九年(1859)中举,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,以读书歌咏自娱。同治元年(1862)戴潮春起事,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,遂遁入武西堡(今南投县集集)之牛牯岭山中。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,几度濒于险境。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,虽身在军旅,晚得閒时,往往秉烛赋诗,追悼阵亡战士,详录戴案经过,题为《咄咄吟》,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。同治三年(1864)事平,陈肇兴返回乡里,设帐授学,门生有杨馨兰、杨春华、吴德功、许尚贤等,多为俊才之士。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六卷,并《咄咄吟》二卷合刊。  陈肇兴的《陶村诗稿》写至戴案结束止,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,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。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,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。在形式上,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、言志,诗作格雄健豪迈。门人吴德功在《陶村诗稿》序文中谓,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,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「诗史」。《陶村诗稿》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,光绪四年(1878)夏季初刻,乙未之役,版毁于兵燹。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(1912)得抄本于书肆,遂于昭和二年(1937)重刊。民国五十一年(1962)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;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〖编者按:据连横《台湾诗荟》创刊号〈遗集待刊预告〉:「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八卷,版久毁失,印本亦亡。全台仅存二部,一在余处,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。」〗,另以杨氏本、文丛本合校,是为郑校本。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,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,编为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集第四册。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(以下简称「杨本」)为底本,郑校本(以下简称「郑本」、「郑注」)为辅,进行编校。(施懿琳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