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菊·其三

朝代:清朝|作者:陈肇兴|

正色休誇满地黄,秋来白帝是当王。

繁华梦醒三更月,粉本图成一夜霜。

彭泽归来人已老,白衣送到酒都香。

瑶台此日群真会,未许红尘半点飏。

注释

1. 七言律诗 押阳韵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郊庙歌辞·享隐太子庙乐章·雍和唐朝·不详明典肃陈,神居邃启。春伯联事,秋官相礼。有来雍雍,登歌济济。缅维主鬯,庶歆芳醴。
  • 2.《吴保义求偈宋朝·释怀深前日相逢欣款曲,见君胸次坦然平。祖师有个入门句,只要时中事事轻。
  • 3.《碧窗曲明朝·石宝银河夜悄冰蟾泣,露蕊风荷软无力。香奁半掩碧菱光,独向窗间理蝉翼。南风挟雨江云湿,绿怨红愁满胸臆。可怜明月如青镜,不照妾心同铁石。人生命薄空自惜,转眼风光成故迹。...
  • 4.《梅墩明朝·朱观熰谁将庾岭梅,栽傍草《玄》宅。一梦入罗浮,觉来山月白。
  • 5.《山哀十首·其八明朝·李江铁桥云绝暮鹃号,人世尘缘空郁陶。射策高占京里寓,学言稚子膝前嚣。春归玉露凋瑶草,秋到仙风落碧桃。翻想前头真似梦,铁桥云冷暮鹃号。
陈肇兴(1831~?),字伯康,号陶村。台湾府彰化县治(今彰化市)人。咸丰三年(1853)入庠邑,补廪膳生。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,表现极为突出。和蔡德芳、曾惟精、廖景瀛合称「白沙书院四杰」。咸丰九年(1859)中举,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,以读书歌咏自娱。同治元年(1862)戴潮春起事,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,遂遁入武西堡(今南投县集集)之牛牯岭山中。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,几度濒于险境。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,虽身在军旅,晚得閒时,往往秉烛赋诗,追悼阵亡战士,详录戴案经过,题为《咄咄吟》,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。同治三年(1864)事平,陈肇兴返回乡里,设帐授学,门生有杨馨兰、杨春华、吴德功、许尚贤等,多为俊才之士。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六卷,并《咄咄吟》二卷合刊。  陈肇兴的《陶村诗稿》写至戴案结束止,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,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。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,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。在形式上,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、言志,诗作格雄健豪迈。门人吴德功在《陶村诗稿》序文中谓,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,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「诗史」。《陶村诗稿》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,光绪四年(1878)夏季初刻,乙未之役,版毁于兵燹。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(1912)得抄本于书肆,遂于昭和二年(1937)重刊。民国五十一年(1962)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;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〖编者按:据连横《台湾诗荟》创刊号〈遗集待刊预告〉:「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八卷,版久毁失,印本亦亡。全台仅存二部,一在余处,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。」〗,另以杨氏本、文丛本合校,是为郑校本。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,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,编为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集第四册。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(以下简称「杨本」)为底本,郑校本(以下简称「郑本」、「郑注」)为辅,进行编校。(施懿琳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