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忠定公墓·其三

朝代:清朝|作者:陈肇兴|

十年提举洞霄宫,帝座虽遥梦寐通。

去国惟闻争许翰,当时原不识陈东。

两河形势烽烟外,万里江山指掌中。

如此乾坤甘一掷,伤心苟活是高宗。

注释

1.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一部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客中立春示从弟元声明朝·王邦畿不共饮春酒,由来八九年。流离人易老,勉励语宜先。且继先人业,聊耕南亩田。毋为学轻薄,言行弃前贤。
  • 2.《宋朝·高茂华中途留眼占星聚,一宿披颜觉雾收。
  • 3.《题淳化阁帖后宋朝·傅野君不见秦王一旅定两京,武功文德致太平。晚年却爱兰亭字,收拾茧纸归昭陵。前朝淳化号极治,典章文物焕日星。遗书购求到笔帖,秘府昼静闻登登。铜驼翁仲两荆棘,况此烂石何...
  • 4.《闺情四首·其四宋朝·魏鹏薰风无路入珠帘,三尺冰绡怕汗黏。低唤小鬟推绣户,双弯自濯玉纤纤。
  • 5.《上李大卿三首·其二宋朝·释德洪与人实法土难消,道火何曾口被烧。抛出秦时
陈肇兴(1831~?),字伯康,号陶村。台湾府彰化县治(今彰化市)人。咸丰三年(1853)入庠邑,补廪膳生。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,表现极为突出。和蔡德芳、曾惟精、廖景瀛合称「白沙书院四杰」。咸丰九年(1859)中举,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,以读书歌咏自娱。同治元年(1862)戴潮春起事,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,遂遁入武西堡(今南投县集集)之牛牯岭山中。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,几度濒于险境。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,虽身在军旅,晚得閒时,往往秉烛赋诗,追悼阵亡战士,详录戴案经过,题为《咄咄吟》,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。同治三年(1864)事平,陈肇兴返回乡里,设帐授学,门生有杨馨兰、杨春华、吴德功、许尚贤等,多为俊才之士。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六卷,并《咄咄吟》二卷合刊。  陈肇兴的《陶村诗稿》写至戴案结束止,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,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。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,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。在形式上,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、言志,诗作格雄健豪迈。门人吴德功在《陶村诗稿》序文中谓,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,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「诗史」。《陶村诗稿》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,光绪四年(1878)夏季初刻,乙未之役,版毁于兵燹。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(1912)得抄本于书肆,遂于昭和二年(1937)重刊。民国五十一年(1962)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;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〖编者按:据连横《台湾诗荟》创刊号〈遗集待刊预告〉:「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八卷,版久毁失,印本亦亡。全台仅存二部,一在余处,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。」〗,另以杨氏本、文丛本合校,是为郑校本。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,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,编为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集第四册。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(以下简称「杨本」)为底本,郑校本(以下简称「郑本」、「郑注」)为辅,进行编校。(施懿琳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