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日同诸友乌石山登高,用十研老人韵二首·其二

朝代:清朝|作者:陈肇兴|

为耽幽胜步徐徐,步步回头胜有馀。

剔遍悬崖摹石刻,搜残古刹下篮舆。

丹萸白菊添幽契,碧藓苍苔见断书。

拟向山僧乞半榻,他年长伴远公居。

注释

1. 七言律诗 押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江城子·湖上与张先同赋宋朝·苏轼凤凰山上雨初晴。水风清,晚霞明。一朵芙蓉,开过尚盈盈。何处飞来双白鹭,如有意,慕娉婷。忽闻江上弄哀筝。苦含情,遣谁听?烟敛云收,依约是湘灵。欲待曲终寻问取,人不...
  • 2.《莺莺传唐朝·元稹唐贞元中,有张生者,性温茂,美风容,内秉坚孤,非礼不可入。或朋従游宴,扰杂其间,他人皆汹汹拳拳,若将不及;张生容顺而已,终不能乱。以是年二十三,未尝近女色。知者...
  • 3.《题外舅评事秀实堂宋朝·彭汝砺地胜风长暖,堂开美亦并。溪声留几席,山影上檐楹。田野多真趣,诗书足义荣。本根今日好,华实看俱成。
  • 4.《长安春兴·其一明朝·李良柱自是天边雨露滋,上林种种品题奇。佳人拾翠朝云合,公子乘黄春槛移。取醉且须论薏苡,引年何必问松芝。双柑斗酒听莺兴,应笑山翁倒接䍦。
  • 5.《赋得卫敬瑜妻为姚太史节母明朝·李孙宸兰蕙为芳柏为节,机杼盈霜襭盈月。卫家有妇年十馀,夫婿一朝成死别。植来墓树尽连枝,岁月春秋屡改移。自去自来江上燕,年年还向屋梁飞。生命不辰那复怨,偏栖并及飞来燕。...
陈肇兴(1831~?),字伯康,号陶村。台湾府彰化县治(今彰化市)人。咸丰三年(1853)入庠邑,补廪膳生。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,表现极为突出。和蔡德芳、曾惟精、廖景瀛合称「白沙书院四杰」。咸丰九年(1859)中举,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,以读书歌咏自娱。同治元年(1862)戴潮春起事,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,遂遁入武西堡(今南投县集集)之牛牯岭山中。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,几度濒于险境。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,虽身在军旅,晚得閒时,往往秉烛赋诗,追悼阵亡战士,详录戴案经过,题为《咄咄吟》,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。同治三年(1864)事平,陈肇兴返回乡里,设帐授学,门生有杨馨兰、杨春华、吴德功、许尚贤等,多为俊才之士。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六卷,并《咄咄吟》二卷合刊。  陈肇兴的《陶村诗稿》写至戴案结束止,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,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。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,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。在形式上,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、言志,诗作格雄健豪迈。门人吴德功在《陶村诗稿》序文中谓,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,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「诗史」。《陶村诗稿》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,光绪四年(1878)夏季初刻,乙未之役,版毁于兵燹。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(1912)得抄本于书肆,遂于昭和二年(1937)重刊。民国五十一年(1962)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;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〖编者按:据连横《台湾诗荟》创刊号〈遗集待刊预告〉:「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八卷,版久毁失,印本亦亡。全台仅存二部,一在余处,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。」〗,另以杨氏本、文丛本合校,是为郑校本。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,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,编为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集第四册。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(以下简称「杨本」)为底本,郑校本(以下简称「郑本」、「郑注」)为辅,进行编校。(施懿琳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