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题·其五

朝代:清朝|作者:陈肇兴|

春来曾拟驾香车,几度逢迎念又差。

洞口夭桃空结子,墙头飞絮已无家。

徒劳词客吟红豆,漫想仙人嫁绿华。

秋月春风等閒度,伤心不忍听琵琶。

注释

1. 七言律诗 押麻韵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浣溪沙·十里湖光载酒游清朝·纳兰容若十里湖光载酒游,青帘低映白苹洲。西风听彻采菱讴。 沙岸有时双袖拥,画船何处一竿收。归来无语晚妆楼。
  • 2.《清明前一日施敬叔约游广教寺(按宣城县志作永庆寺)元朝·何儒行澄江西畔扣襌扃,暖日联镳趁踏青。茂树清泉丞相宅,閒云飞鸟谪仙亭。山中不雨花常润,林下无人兰自馨。醉后摩挲庭外碣,风霜杉桧几朝经。
  • 3.《晚泊元朝·陈镒日落江村静,风恬潮水平。羁怀苦寥落,岁事况峥嵘。崖臈梅花白,沙寒雪片明。一杯篷下酒,不放客愁萦。
  • 4.《杨廉夫月波楼元朝·张仲深饮马桥头听鸣珂,饮马桥下雪始波。自从道人琴佩至,想得衡门车马多。楼外青山横独鹤,枕边柔橹响双鹅。我来疑是扬雄宅,夜烛藜光讽九歌。
  • 5.《别黄贞甫明朝·佘翔客舍怜君日日过,故人回首兴偏多。孤舟无那东风别,芳草萋萋远水波。
陈肇兴(1831~?),字伯康,号陶村。台湾府彰化县治(今彰化市)人。咸丰三年(1853)入庠邑,补廪膳生。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,表现极为突出。和蔡德芳、曾惟精、廖景瀛合称「白沙书院四杰」。咸丰九年(1859)中举,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,以读书歌咏自娱。同治元年(1862)戴潮春起事,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,遂遁入武西堡(今南投县集集)之牛牯岭山中。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,几度濒于险境。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,虽身在军旅,晚得閒时,往往秉烛赋诗,追悼阵亡战士,详录戴案经过,题为《咄咄吟》,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。同治三年(1864)事平,陈肇兴返回乡里,设帐授学,门生有杨馨兰、杨春华、吴德功、许尚贤等,多为俊才之士。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六卷,并《咄咄吟》二卷合刊。  陈肇兴的《陶村诗稿》写至戴案结束止,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,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。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,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。在形式上,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、言志,诗作格雄健豪迈。门人吴德功在《陶村诗稿》序文中谓,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,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「诗史」。《陶村诗稿》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,光绪四年(1878)夏季初刻,乙未之役,版毁于兵燹。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(1912)得抄本于书肆,遂于昭和二年(1937)重刊。民国五十一年(1962)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;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〖编者按:据连横《台湾诗荟》创刊号〈遗集待刊预告〉:「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八卷,版久毁失,印本亦亡。全台仅存二部,一在余处,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。」〗,另以杨氏本、文丛本合校,是为郑校本。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,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,编为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集第四册。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(以下简称「杨本」)为底本,郑校本(以下简称「郑本」、「郑注」)为辅,进行编校。(施懿琳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