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斋偶兴·其一

朝代:清朝|作者:陈肇兴|

长歌弹铗客无能,一砚相随伴老僧。

糊口祗凭三寸舌,问心犹欠十年镫。

诗情渐减缘租吏,世事粗尝畏友朋。

谬作人师吾岂好,可怜猿鹤误担簦。

注释

1. 七言律诗 押蒸韵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送倪德符知郴州·其一明朝·王立道楚南山水更多奇,五马春深度岭迟。问俗已穷千里目,兴来应不废吟诗。
  • 2.《廓然得石门信叹其二宋朝·释德洪颓纲安得见重新,红紫纷纷正乱真。已矣无才吾自叹,慨然有志子宜瞋。闲寻陈迹消磨日,强作新诗挽绊春。振策苏堤朝复暮,路人应笑往来频。
  • 3.《云庵生辰十一首(原注:后有政和二年琼南时作。)·其二宋朝·释德洪一句全提离死生,如今非住昔非行。若知此老无今古,便解临机透识情。满院松声霜后好,十分山月夜来清。儿孙要识吾宗旨,只个金刚瞎眼睛。
  • 4.《马蹄寺明朝·朱维均古刹层层出上方,云梯石磴步回长。金身宝相莲开座,玉梵清音月近床。茶沸烟腾禅出定,花飞泉落水流香。逢僧共说无生话,回首尘劳意自忙。
  • 5.《题洛伽明朝·李橒远辟灵壤镇海东,参差台殿出寒空。窗临翠碣晴含雨,岸撼银涛夜吼风。羁绁自怜归钝质,皈依尚许悟圆通。霜钟午夜声初彻,坐看扶桑日拥红。
陈肇兴(1831~?),字伯康,号陶村。台湾府彰化县治(今彰化市)人。咸丰三年(1853)入庠邑,补廪膳生。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,表现极为突出。和蔡德芳、曾惟精、廖景瀛合称「白沙书院四杰」。咸丰九年(1859)中举,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,以读书歌咏自娱。同治元年(1862)戴潮春起事,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,遂遁入武西堡(今南投县集集)之牛牯岭山中。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,几度濒于险境。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,虽身在军旅,晚得閒时,往往秉烛赋诗,追悼阵亡战士,详录戴案经过,题为《咄咄吟》,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。同治三年(1864)事平,陈肇兴返回乡里,设帐授学,门生有杨馨兰、杨春华、吴德功、许尚贤等,多为俊才之士。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六卷,并《咄咄吟》二卷合刊。  陈肇兴的《陶村诗稿》写至戴案结束止,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,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。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,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。在形式上,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、言志,诗作格雄健豪迈。门人吴德功在《陶村诗稿》序文中谓,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,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「诗史」。《陶村诗稿》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,光绪四年(1878)夏季初刻,乙未之役,版毁于兵燹。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(1912)得抄本于书肆,遂于昭和二年(1937)重刊。民国五十一年(1962)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;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〖编者按:据连横《台湾诗荟》创刊号〈遗集待刊预告〉:「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八卷,版久毁失,印本亦亡。全台仅存二部,一在余处,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。」〗,另以杨氏本、文丛本合校,是为郑校本。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,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,编为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集第四册。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(以下简称「杨本」)为底本,郑校本(以下简称「郑本」、「郑注」)为辅,进行编校。(施懿琳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