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罗道中

朝代:清朝|作者:陈肇兴|

麦芒初长野风清,一路烟花管送迎。

出谷流莺初学啭,过溪蜓蝘渐能鸣。

篮舆坐久常成睡,茅店经多半识名。

唯有故人不相负,十年携手快同行。

注释

1. 七言律诗 押庚韵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菩萨蛮令·金陵怀古宋朝·康与之 龙蟠虎踞金陵郡。古来六代豪华盛。缥凤不来游。台空江自流。下临全楚地。包举中原势。可惜草连天。晴郊狐兔眠。 ...
  • 2.《临江仙·望断小屏山上路近现代·沈祖棻 望断小屏山上路,重逢依旧飘飖。相看秉烛夜迢迢。覆巢空有燕,换酒更无貂。  风雨吟魂摇落处,挑灯起读离骚。桃花春水住江皋。...
  • 3.《奉寄竹深识趣二先生兼简泉上架阁元朝·陆景龙下榻徐高士,弹琴魏隐君。相望一溪水,只隔半山云。每忆朋簪盍,俄惊客袂分。登楼频眺远,离思正纷纷。
  • 4.《回师山马君入城夜归纪兴明朝·朱浙初寒不寒气尚暄,欲雨不雨天茫然。城市经秋试一到,野田把手行相牵。向来许国幸无死,老去为农逢有年。暝色归舆山路沓,候门松火竹篱边。
  • 5.《感兴偶成明朝·李时勉过雨晴峰正好看,又惊云雾罩江干。冰壶惨淡清秋月,松径阴生白雪寒。江净浅流堪濯锦,竹深弃箨可裁冠。何人识得缑山路,愿学吹箫驾紫鸾。
陈肇兴(1831~?),字伯康,号陶村。台湾府彰化县治(今彰化市)人。咸丰三年(1853)入庠邑,补廪膳生。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,表现极为突出。和蔡德芳、曾惟精、廖景瀛合称「白沙书院四杰」。咸丰九年(1859)中举,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,以读书歌咏自娱。同治元年(1862)戴潮春起事,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,遂遁入武西堡(今南投县集集)之牛牯岭山中。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,几度濒于险境。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,虽身在军旅,晚得閒时,往往秉烛赋诗,追悼阵亡战士,详录戴案经过,题为《咄咄吟》,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。同治三年(1864)事平,陈肇兴返回乡里,设帐授学,门生有杨馨兰、杨春华、吴德功、许尚贤等,多为俊才之士。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六卷,并《咄咄吟》二卷合刊。  陈肇兴的《陶村诗稿》写至戴案结束止,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,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。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,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。在形式上,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、言志,诗作格雄健豪迈。门人吴德功在《陶村诗稿》序文中谓,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,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「诗史」。《陶村诗稿》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,光绪四年(1878)夏季初刻,乙未之役,版毁于兵燹。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(1912)得抄本于书肆,遂于昭和二年(1937)重刊。民国五十一年(1962)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;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〖编者按:据连横《台湾诗荟》创刊号〈遗集待刊预告〉:「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八卷,版久毁失,印本亦亡。全台仅存二部,一在余处,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。」〗,另以杨氏本、文丛本合校,是为郑校本。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,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,编为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集第四册。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(以下简称「杨本」)为底本,郑校本(以下简称「郑本」、「郑注」)为辅,进行编校。(施懿琳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