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港尾

朝代:清朝|作者:陈肇兴|

负笈师兼弟,联床弟与兄。

过溪初见鹊,开店不闻莺。

海近鱼虾贱,春深草木荣。

不辞终夕醉,隔壁有歌声。

注释

1. 五言律诗 押庚韵

2. 谚:鹊不过八掌溪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杂曲歌辞·叹疆场(宫调曲)唐朝·不详闻道行人至,妆梳对镜台。泪痕犹尚在,笑靥自然开。
  • 2.《春日田园杂兴元朝·俞野山郎罢耕田呼囝牧,阿翁眠起问姑蚕。
  • 3.《春风楼元朝·陈益稷突兀重檐倚碧空,一间虚白四玲珑。马嘶古渡江村晚,鹤翥孤城海峤风。万顷波涛帆影外,两城烟雨角声中。朗吟人在清高处,拱北丹心列宿同。
  • 4.《乱后经瓶山元朝·黄鲁德东西十里一廛无,三五行人只露居。惟有瓶山银杏树,至今犹发斧斤馀。
  • 5.《壶山四景图·其一明朝·吴希贤玉龙战没冯夷府,败甲纷飞世难数。平湖两岸松竹阴,等閒幻作玕琪圃。丞相祠前孤月明,熙宁桥下寒潮声。此时城东老逋客,小棹夷犹月上行。一篷春信梅花发,诗兴凌凌清彻骨。
陈肇兴(1831~?),字伯康,号陶村。台湾府彰化县治(今彰化市)人。咸丰三年(1853)入庠邑,补廪膳生。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,表现极为突出。和蔡德芳、曾惟精、廖景瀛合称「白沙书院四杰」。咸丰九年(1859)中举,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,以读书歌咏自娱。同治元年(1862)戴潮春起事,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,遂遁入武西堡(今南投县集集)之牛牯岭山中。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,几度濒于险境。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,虽身在军旅,晚得閒时,往往秉烛赋诗,追悼阵亡战士,详录戴案经过,题为《咄咄吟》,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。同治三年(1864)事平,陈肇兴返回乡里,设帐授学,门生有杨馨兰、杨春华、吴德功、许尚贤等,多为俊才之士。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六卷,并《咄咄吟》二卷合刊。  陈肇兴的《陶村诗稿》写至戴案结束止,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,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。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,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。在形式上,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、言志,诗作格雄健豪迈。门人吴德功在《陶村诗稿》序文中谓,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,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「诗史」。《陶村诗稿》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,光绪四年(1878)夏季初刻,乙未之役,版毁于兵燹。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(1912)得抄本于书肆,遂于昭和二年(1937)重刊。民国五十一年(1962)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;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〖编者按:据连横《台湾诗荟》创刊号〈遗集待刊预告〉:「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《陶村诗稿》八卷,版久毁失,印本亦亡。全台仅存二部,一在余处,一为云林黄君丕承所藏。」〗,另以杨氏本、文丛本合校,是为郑校本。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,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,编为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集第四册。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(以下简称「杨本」)为底本,郑校本(以下简称「郑本」、「郑注」)为辅,进行编校。(施懿琳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