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次儿槱十四岁所作山水画

朝代:清朝|作者:洪繻|

余性爱山水,偶涉辄成趣。

引领东南峰,日夕起烟雾。

阴晴风雨时,崎岖心遥注。

重重丘壑深,无因得小住。

宗炳五岳形,空从梦中遇。

何意此图中,一一江山具。

石岩峭以幽,瀑泉奔而赴。

曲崖藏板杉,飞甍隐林树。

茅屋几人家,小桥通来去。

远塔想钟声,白云有深处。

僻径红叶踪,渔樵相对语。

回首望大荒,长江涵阴曙。

烟帆缥渺中,潮流变朝暮。

自昔郎士元,爱题潇湘素。

未若孟襄阳,洞庭任回溯。

吾儿有天机,恍入湖山路。

我神为之移,载发烟霞痼。

辋水出新裁,武陵寻旧渡。

一时玉笋班,两见虎头顾。

米家小米传,坡老小坡慕。

我惟裕文章,愿汝衣钵护!

况汝诗与文,妙才兼幼悟。

慎勿泥雕虫,自封龙驹步!

注释

1. 押词韵第四部

2. 犹子玺嘉,亦童年工

猜您喜欢

  • 1.《应天长·一钩初月临妆镜五代·李璟一钩初月临妆镜,蝉鬓凤钗慵不整。重帘静,层楼迥,惆怅落花风不定。柳堤芳草径,梦断辘轳金井。昨夜更阑酒醒,春愁过却病。 
  • 2.《题烟篷宋朝·释法具曹植波澜阔,曾为若士游。江湖流满眼,天地入扁舟。散发邀明月,停杯问白鸥。他年归紫禁,梦亦绕沧洲。
  • 3.《仲春自池阳发归余有华山之游先期三日取径道抵渭南明朝·李寄游春还一笑,自问此何时。徒作田文客,将寻王猛师。杂花明去眼,垂柳荡閒思。若再骊山过,应添怀古诗。
  • 4.《赠小尼师明朝·李之世刚著麻衣色尚鲜,发痕如黛额珠圆。莲花座下参新偈,柳絮丛中悟夙缘。上塔烧灯誇趫捷,随班礼佛让轻妍。閒来学写华严字,匀蜡和香自碾笺。
  • 5.《始发建邺登龙江山祠感怀有作明朝·周浈去国思旧游,寻山发幽眺。遥凌天门石,洸对临海峤。神关列雄镇,粉堞抱遗庙。天水远自空,云霞近争耀。客行始多感,世事纷难料。同俗岂素怀,趋时固殊调。既为达士耻,复彼...
洪繻(1866~1928),本名攀桂,学名一枝,字樵。台湾沦日后,取《汉书‧终军传》「弃繻生」之说,改名繻,字弃生。清彰化鹿港人,原籍福建南安,其先大父至忠公流寓台湾鹿港,遂家焉。少习举业,光绪十七年(1891)以案首入泮。十九年(1893)乡试不中。乙未(1895)割台之役,与丘逢甲、许肇清等同倡抗战,任中路筹饷局委员。台湾民主国瓦解后,绝意仕进,潜心于古文辞。由于身居弃地,洪繻采取「不妥协、不合作」的应世态度,以遗民终其身。他坚不剪辫,拒著洋服,拒说日语,不许二子受日本教育,诗文皆以干支纪年,以示不忘故国。内容多系三台掌故,自清末政治措施,以迄割台前后战守之迹,日人横暴之状,民生疾苦之深,一一垂诸篇章,兼具经世作用与史料价值。

张光岳谓洪繻诗,先学唐诗,以求诗格高古;继而上窥汉、魏,再学于宋、元、明、清,以臻高雅古朴之境。胥端甫谓其「感愤时事诗中,评时论古诸作,皆能独具只眼以自抒其伟抱。」杨萍则推许洪氏为台湾近代学人中,博闻笃学,抱朴守贞,俨然有古大师之的第一人。〖参考胥端甫编辑《洪弃生先生遗书》;杨萍《台湾史上的人物》,台北:成文出版社,1981年5月;张子文等《台湾历史人物小传:明清暨日据时期》,台北:国家图书馆,2003年12月;程玉凰《嶙峋志节一书生:洪弃生及其作品考述》,台北:国史馆,1997年5月。
〗洪繻著作包含诗歌、骈文、古文、试帖时文四类文体,皆冠以「寄斋」之名,有《诗集》、《八州诗草》、《试帖诗集》、《词集》、《诗话》、《骈文稿》、《古文集》、《函札》、《制义文集》、《八州游记》、《瀛偕亡记》、《中西战纪》、《中东战纪》、《时事三字经》,约百馀卷,一百八十馀万字。遗稿经哲嗣洪炎秋辑为《洪弃生先生遗书》〖胥端甫编辑,台北:成文出版社,1970年。
〗,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又依据原抄本,重加整编标点,排印为《洪弃生先生全集》〖林文龙点校,南投:台湾省文献委员会,1993年。
〗。今以成文出版社《洪弃生先生遗书》所收《寄鹤斋诗集》为底本〖底本收录诗集分述如下:(1)《谑蹻集》七卷,约为1885至1895年之作。(2)《披晞集》七卷,约为1895至1905年之作。(3)《枯烂集》九卷,约为1905至1915年之作。(4)《壮悔馀集》,为香奁诗,为1897年之作。(5)《八州诗草》五卷,为1922至1923年游历中国之作。(6)《诗集补遗》,补录前面诗集所漏收诗作。(7)《试帖诗集》,为1885至1898年科举考试习作。
〗,对校洪繻孙女洪小如所藏抄本〖编者按:洪小如所藏抄本含《谑蹻集》七卷,《披晞集》六卷(缺卷五),《枯烂集》九卷。现收藏于国立台湾文学馆。
〗、洪繻自编出版的《寄鹤斋诗矕》〖《寄鹤斋诗矕》,南投:南投活印社,1917年。此书洪繻自编自印,作为旅游大陆交谊用书,也是洪氏第一部见世的著作。
〗,并参考台湾省文献委员会《洪弃生先生全集》,以及《台湾日日新报》、《台湾文艺丛志》、《台湾诗荟》等所载之诗作,辑录编校。(吴福助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