飓风后作

朝代:清朝|作者:林朝崧|

甲寅闰五月,二十日巳刻。

大风西北至,窗户震相击。

我时病在床,强起视天色。

妖云满空飞,怪雾四山羃。

入夜雨又来,连朝风不息。

吹山作平地,倒海泻霂霢。

世情久混浊,天欲一洗涤。

不然何恣睢,信宿才敛迹。

我家夹双溪,开户闻㶁㶁。

试登墙头望,涨起十馀尺。

情知临溪田,多半成大泽。

悔不学苏秦,游说遍六国。

苦恋此二顷,如今竟何益!

况乃南溪近,直欲占吾宅。

薄晚尤可危,四顾皆昏黑。

水势知若何,吉凶两难测。

姬人谋欲遁,摒挡颇劳剧。

包裹叙与珥,并我破书册。

一任其所为,实告恐相吓。

逃难谁暇携,枉费忙永夕。

北溪水更大,走路况难觅。

南北若交攻,我家付河伯。

卜居一不慎,遗害至此极!

我自致途穷,呜呼欲谁责!

薄命轻险艰,到此岂复惕。

怦怦虽稍动,默默旋自抑。

高声唤仆僮,阶渠速梳剔。

庭潦入吾庐,使我不能食。

荷锄冲雨风,眼闭鼻为塞。

伤心给以酒,解其寒气迫。

执劳与汝职,性命且须惜。

纷纷墙壁坏,崩裂声动魄。

铁缆系屋牢,差喜未倾侧。

全家免雨立,沦胥死亦得。

群儿不识忧,满室乱跳踯。

叫怒索果饵,谁能即嗔斥?

存亡呼吸间,人我共艰厄。

海疆弹丸地,民生糠籺窄。

正逢力役兴,又值赋税亟。

虽无旱潦忧,挹注尚无策。

降此滔天灾,天乎岂保赤!

平生悲悯情,此际填胸臆。

持以语妻拿,渠辈苦未识。

悠悠三日间,如一大劫历。

今朝水半退,风停两微滴。

家人喜更生,已免毙压溺。

整葺破坏馀,饿死非所戚。

所愧听哀鸿,而无施济力。

海天岁多飓,水利未筹画。

更恐好田庐,频注龙宫籍。

愿陈穷者言,敬告当途客。

注释

1. 押词韵第十七部

猜您喜欢

林朝崧(1875~1915),字俊堂(一作峻堂),号痴仙,又号无闷道人。台湾台中人,晚清秀才出身,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「栎社」创始人,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。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,1895年日本领台,时年廿一,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,1897年一度回台,停留数后再赴泉州,1898年移居上,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。返台后,他与洪弃生、赖绍尧、林幼春、陈瑚、吕敦礼、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。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「栎社」之名,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-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,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,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。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、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,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。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,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,共有社员二十人、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,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。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,梁氏对痴仙、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,深表肯定。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,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,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「同化会」。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,旋归失败,痴仙经此打击,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。痴仙诗的内容,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,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,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。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,文字清丽多姿,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。  林朝崧诗,目前通行之版本为《无闷草堂诗存》,在他去世十馀年后,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,由鹿港信昌社印行,于昭和八年(1933)分成两册装订(上册为一至三卷,下册为四至五卷)出版。全书五卷,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,附录诗馀一卷,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。龙文出版社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辑第八、九册两册所收《无闷草堂诗存》,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,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,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,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。台湾银行「台湾文献丛刊」第七十二种所收《无闷草堂诗存》,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,但有不少错字。。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,名为《无闷草堂诗钞》于1919~1923年连载于《台湾文艺丛志》(未以单行本出版)。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,但《诗钞》所收总数较《诗存》多出不少。(廖振富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