赋得蝉

朝代:南北朝|作者:褚沄|

避雀乔枝里,飞空华殿曲。
天寒响屡嘶,日暮声愈促。
繁吟如故尽,长韵还相续。
饮露非表清,轻身易知足。

古诗简介

在我国古代,被视为高洁的象征,因为它高居枝上,餐饮露,与世无争。因此古代很多人咏,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,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。诗人以蝉自喻。蝉栖高树,饮晨露,不是为了故意显示自己的清雅高洁;自己为官清廉谨慎,也非故意显示与众不同,而是自己知道满足。

赏析/鉴赏

“避雀乔枝里,飞空华殿曲。”蝉栖宿于芳枝,飞曳于华殿,显得非常清高绝俗。但这仅是其生活的一面。在自然的大千世界里,蝉完全是一个弱者,黄雀、螳螂都要伤害它,顽童雅帕捕捉它,于是它不得不逃向芳枝(意为高枝),逃到空荡荡的华殿一角。看似清高,其实却十分可怜。不仅如此,蝉不但在生物界是个弱者,在自然气候的变化下,它亦同样地缺乏自卫能力。随着季节的转换,夏去秋来,它的生命也日趋萎缩。“天寒响屡嘶,日暮声愈促”秋起,寒霜降,它依然努力地嘶鸣着,只是鸣声却日益地幽咽、短促,“繁吟如故尽,长韵还相续。”昔日繁复的歌声已难为继,只是凄清的调儿还依然保持着。终其一生,蝉的特点始终是清与悲二字。那么,清与悲二者之间关系如何呢?作者末二句写道:“饮露非表清,轻身易知足。”蝉以饮露著称,有人说蝉似乎一心在追求清高。作者却不这么认为,他说蝉之所以追求清高,乃是不得已,饮露便不可食黍稷,如此便与世无争一身轻,从而躲避外来的伤害。这正与全诗第一句“避雀乔枝里”的立意一样,前后呼应,调子十分低沉。古话说:知足常乐。蝉却不然。它餐风饮露,所栖不过一枝,比之于燕雀以虫豸为食,必在繁枝密叶、高粱华屋间筑巢,蝉可谓知足了。然而它的命运却分外凄凉。秋风起,黄叶飞,燕雀或迁徙至温暖的南方,或躲藏在厚实的窝巢内,蝉却依然故我,栖息在残枝败叶间,一声一声地嘶唤着。人们感受到它的叫声一日复一日的苍老了、衰老了,以至于死亡。这就是古代诗人要把蝉称作为“寒蝉”的道理。陆云《寒蝉赋》“岁聿暮,上天其凉。感运悲声,贫士含伤。”禇此诗亦是以蝉借喻寒士,或兼自喻,表达自己不为世人赏识、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。

褚沄,字士洋,褚炫子,河南阳翟人。仕梁为曲阿令。历晋安王中录事,正员郎,乌程令。兄游亡,弃县还,为太尉属,延陵令,中书侍郎,太子率更令,御史中丞,湘东王府谘议参军。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