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

朝代:唐朝|作者:高适|

黄鸟翩翩杨柳垂,春风送客使人悲。
怨别自惊千里外,论交却忆十年时。
云开汶水孤帆远,路绕梁山匹马迟。
此地从来可乘兴,留君不住益凄其。

翻译/译文

译文
黄莺往来杨柳低垂,春风中送友使人伤感
你将到千里之外我自然产生别怨,论交情我们已有十年。
汶水开孤帆远去,梁路道曲折匹迟缓。
此地本可乘兴游赏,难留你使我更觉凄惨。

注释
1.东平:郡名,今山东东平县。
2.卫县:今河南淇县。
3.李寀(cài):朋友,曾作过卫县少府,这时已卸任。
4.黄:黄莺。
5.论交:论说交谊。
6.汶(wèn)水: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,源出山东莱芜县北,古汶水流经东平县南,至梁山县东南入济水。
7.梁山:在今山东梁山县南,周约十公里。
8.迟:缓慢。
9.乘兴:乘着兴致。据《晋书·王徽之传》记载:王徽之居山阴,曾泛舟访戴逵(字安道)经宿方至,刚到门前,忽然返回,人问其故,他说:“本乘兴而行,兴尽而返,何必见安道哉!”“凄其”见《诗经·邶·绿衣》:“凄其以”,“其”为语言助词,这里指心境凄凉。
10.益:越发,更加。
11.凄(qī)其:寒冷的样子。这里指情绪凄伤。

赏析/鉴赏

  公元745年(天宝四载),诗人自鲁西至东平。公元746年(天宝五载)春,高适旅居东平,与卸任的卫县(今河南淇县)少府李寀分别,遂作这首送别诗

  此诗载于《全唐诗》卷二百十四,其格律为仄起式首句入韵格,韵合四支。平仄规范,对仗工稳,章法严整,感情真挚。   

  这首诗当作于达夫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时。前卫县,地理位置没有查到,李宷,两唐书无传,全唐诗无作品。少府,县尉,从八品。诗中表明,其与作者交情十年,汶水表明,当是作者浪游时的朋友。    首联出句发端起兴,杨送别之物也,表依依惜别;对句点明时令,言事、言情。为离别悲伤。颔联围绕送别展开,出句说李宷一去千里之外,不知何年何再会,所以怨;对句回顾交情,十年相知,会有很多故事。情深意切。颈联出句写李宷离去,从黄河顺流而下,孤帆远去,太急促了;对句写作者送客,慢慢骑绕山路而行,不忍分别。尾联出句写同在离别之地相处的融洽;对句写送别无可奈何,因而不胜凄切。此诗与《夜别韦司士》相比,可看出交情一浅一深的分寸。一般认为,唐人送别七律,高适的这首是最好的。   

  此诗艺术技巧上,锤炼动词、形容词的功夫很高。“垂”、“悲”、“怨”、“惊”、“远”、“迟”等字,锤炼精湛。

 

相关古诗分类

高适的诗词曲代表作
高适(700年—765年),汉族。字达夫、仲武,景县(今河北景县)人,后迁居宋州睢阳(今河南商丘)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,世称高常侍。少孤贫,爱交游,有游侠之风,并以建功立业自期。20岁西游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功名未就而返。开元20年去蓟北,体验了边塞生活。后漫游梁、宋(今河南开封、商丘)。天宝三载,与李白杜甫岑参同游梁园(今河南商丘),结下亲密友谊,成为文坛佳话。天宝八载(749年),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,50岁应举中第,授封丘尉。十一载,因不忍“鞭挞黎庶”和不甘“拜迎官长”而辞官,又一次到长安。次年入陇右、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,为掌书记。安史之乱后,曾任淮南节度使、彭州刺史、蜀州刺史、剑南节度使等职,官至渤县侯终散常侍,世称“高常侍”。永泰元年(765年)卒,终年65岁,赠礼部尚书,谥号忠。
高适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有《高常侍集》等传世,其诗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、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。后人又把高适、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“边塞四诗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