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平乐(词牌名)

清平乐》,原为唐教坊曲名,取用汉乐府“清乐”、“平乐”这两个乐调而命名。后用作词牌。《宋史·乐志》入“大石调”,《金奁集》、《乐章集》并入“越调”。通常以李煜词为准。双调四十六字,八句,前片四仄韵,后片三平韵。一说李白曾作《清平》,《尊前集》载有李白词四首,恐后人伪托,不可信。

双调,四十六字。上阕押仄声韵,下阕换平声韵。也有全押仄声韵的。

清平乐词牌沿革

清平乐,原为唐教坊曲名,后用作词牌。《宋史·乐志》入“大石调”,《金奁集》《乐章集》并入“越调”。通常以李煜词为准。双调四十六字,八句,前片四仄韵,后片三平韵。一说李白曾作《清平月》,《尊前集》载有李白词四首,恐为后人伪托。

此调异名有四:《庵词选》名《清平乐令》;张辑有“忆著故萝月”句,故又名《忆萝月》;张翥词中有“明朝来醉东”句,名《醉东》;另亦有《破子清平乐》。

“清平乐”调名之来源历来说法不一。通常认为,此调取用汉乐府“清乐”“平乐”这两个乐调而命名。因李白有应制《清平调》三首传世,故后世之人易将《清平调》与《清平乐》混为一谈。王灼《碧漫志》卷五:《窗杂录》:“开元中,禁中初重木芍药,得四本,红、紫、浅红、通白繁开。上乘照白,太真妃以步辇从。李龟年手捧檀板,押众乐前,将欲歌之。上曰:‘焉用旧词为。’命龟年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《清平调》词三章。白承诏赋词,龟年以进,上命梨园弟子约格调,抚丝,促龟年歌,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。”张君房《脞说》指此为《清平乐》曲。按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,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。盖古乐取声律高下合为三,曰清调、平调、侧调,此之谓三调。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,偶不乐侧调故也。况白词七字绝句,与今曲不类。而《尊前集》亦载此三绝句,止目曰《清平词》。然唐人不深考,妄指此三绝句耳。此曲在越调,唐至今盛行。今世又有黄钟宫、黄钟商两音者。欧阳炯称,白有应制《清平乐》四首,往往是也¨。这段材料中,所谓“今曲”者,即《清平乐》曲。王灼引《松窗杂录》中李白应诏作七绝《清平调》之事,言其与今曲不类,而张君房《脞说》指此为《清平乐》曲,这就发生《清平调》与《清平乐》混而为一的现象。宋代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记载此事,亦言帝“命李龟年持金笺赐白,为《清平乐》词三章”。宋代乐史《杨太真外传》、明代王路《花史左编》皆因之。实际上,复考李浚《松窗杂录》乃知正如王灼所言,李白所进《清平调》曲确为三章七言绝句,为“云想衣裳花想容”云云。然而,《清平乐》词则是四十六字的双调小令,两者差别甚大,体制自是不同。清代万树《词律》载李白《清平乐》一首,明确说其“与清平调无涉”。另外,王灼此段记载指出了《清平调》得名之由来,即择汉乐府三调之中前两调作词。

民国杨宪益《零墨新笺》认为《清平乐》为南诏乐调:“当时南诏有清平官司朝廷礼乐等事,相当于唐朝的宰相。《清平乐》当然源出于清平官。此外更无其他合理的解释。”张璋、黄畲《全唐五代词·笺评》因之。今考唐代樊绰《蛮书》、佚名《大唐传载》、五代刘晌《旧唐书》,以及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所撰《新唐书》等史书典籍,发现确有关于唐时西南方南诏国设清平官一事的记载:“南蛮清平官,犹国家之宰相也。”“清平官六人,每日与南诏参议境内大事。其中推量一人为内算官,凡有文书。便代南诏判押处置,有副两员同勾当。又外算官两人,或清平官或大军将兼领之。六曹公事文书成,合行下者一切是外算官,与本曹出文牒行下,亦无商量裁制。”由此可知,清平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境内大事,并非专职乐官,两者之间无确切联系,所以“清平乐”这一调名不可能由清平官之名得来。

何光远《鉴诫录》载陈裕秀咏《浑家乐》“阿家解舞清平乐,新妇能抛白木球”二句,任二北《教坊记笺订》中据此认为《清平乐》“乃舞曲,《清平调》则未云有舞”。宋代仲殊和东坡词“解舞清平乐,如今向谁说”,亦可证之。任又云:“温庭筠《清平乐》:‘新岁清平思同辇’,显为《两都赋》‘内清平,朝廷无事’之意,《敦煌杂录》下《愿文》云:‘社稷有应瑞之祥,国境有清平之乐’可知调名中二字并不指清调、平调。”这一说法指出《清平乐》为舞曲当是不错,但说《清平乐》即“清平之乐”稍显牵强。因为从现存唐五代的词作来看,《清平调》的感情基调总体偏于低沉,并无海内清平之意,而就温词本身来说,也并不是歌咏太平之音,是一首闺怨词,且《敦煌杂录》中“国境有清平之乐”句中之“清平之乐”并非《清平乐》这一乐曲,所以将《清平乐》中“清平”等同于“清平之乐”中“清平”二字,也是欠妥的。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,《清平乐》之名既不是借用汉乐府《清乐》《平乐》乐调名称为词调名,也不可能是由南诏国清平官之名得来,应当同《云韶法曲》和《霓裳羽衣舞曲》一样,是唐代教坊乐官创作的舞曲,而其中的“清平”二字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。

现存最早的《清平乐》词是传为李白所作的应制《清平乐》五首。自从李白以《清平乐》作词之后,后世不断有词人进行创作,使其成为了较受欢迎、使用比较普遍的词调。以此词调作词最多者是北宋词人毛滂,共20首,其次大词人中,晏几道作了18首,刘敏中作了317首,辛弃疾作了16首,张炎元好问各作了14首,纳兰性德吴藻各作了12首。另外,晏殊柳永苏轼李清照贺铸等著名词人皆有《清平乐》词传世。据不完全统计,加上李白所作《清平乐》5首,现存唐五代《清平乐》词共23首,约占全唐五代词的0.92%,宋代《清平乐》词共386首,约占全宋词的1.38%,金代《清平乐》词共8首,约占全金词的0.224%,元代《清平乐》词共120首,约占全元词的3.225%,明代《清平乐》词共46首,约占全明词的0.23%。由于清代距现在时间很近,相关的词学资料分散驳杂,编纂《全清词》的难度非常大,这一工作尚未完成,所以清代《清平乐》词创作量已知的有300首,但最终的具体数目仍有待进一步整理考证。

纵观历代《清平乐》作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,《清平乐》词创作伊始,内容多伤春惜别、男女恋情,感情比较低沉,词风婉约。到了宋代,《清平乐》这一词调在晏几道李清照婉约派词人的笔下,沿袭了它的原有面貌,而随着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的出现,受其词风影响,使用范围也不断发生变化,不仅书写内容有所扩大,感情基调也由低沉逐渐转向高亢。后历经金、元、明、清各代的发展,其描写内容与声情更加丰富。后世比较著名的如毛泽东的3首《清平乐》,其声情特点已与《清平乐》这一词调创作伊始的面貌迥然不同。由此可见,《清平乐》这一词调并不像《水调歌头》《兰陵王》等词调那样具有鲜明、固定的声情特点,而是处于动态的发展演变中。

清平乐格律对照

  • 正体格律对照例词:《清平乐·雨晴烟晚
    正体,双调四十六字,以五代冯延已词《清平乐·雨晴烟晚》为代表。此体平仄韵转换格。上阕四句二十二字,四仄韵;下阕四句二十四字,三平韵。但此调亦有填单遍者。宋施岳词,“水遥花暝,隔岸炊烟冷。十里垂杨摇嫩影,宿和愁多醒”。又元张肯词“孤村虽小,几簇人家绕。菰叶纤纤波渺渺,摘得菰根多少”,即此前段也。 韦庄词前段起句“何处游女”,“处”字仄声。第二句“金线飘千缕”,“金”字平声。第三句“门外嘶郎欲别”,“门”字平声,“”字仄声。第四句“惆怅香闺暗老”,“暗”字仄声。又“燕拂帘金额”,“燕”字、“画”字俱仄声。换头句“尽曰相望王孙”,“相”字平声。第二句“尘满衣上泪痕”,“尘”字平声,“满”字、“泪”字俱仄声。又“含羞待月秋千”,“待”字仄声。第四句“扫即郎去归迟”,“即”字仄声。谱内可平可仄据此,余参赵长卿词。

    中中中仄(仄韵)中仄平平仄(韵)

    雨晴烟晚,绿水新池满。

    中仄中平平中仄(韵)中仄中平中仄(韵)

    双燕飞来垂柳院,小阁画帘高卷

    中仄中仄平平(平韵)中中中仄中平(韵)

    黄昏独倚朱阑,西南新月眉弯。

    中仄中平中仄(句)中中中仄平平(韵)

    砌下落花风起,罗衣特地春寒

  • 变体一格律对照例词:《清平乐·秋暮
    变体一,双调四十六字,以宋代赵长卿词《清平乐·鸿来燕去》为代表。此体虽然也属于平仄韵转换格,上阕四句四仄韵,下阕四句三平韵,但与正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上结句法小异,此体上结句为六字折腰豆。柳永词前段结句“那特地、柔肠断”,“特”字仄声。此调以此词为正体,若赵词之上结句法小异,李词之或押仄韵,皆变体也。

    平平仄仄(仄韵)仄仄平平仄(韵)

    鸿来燕去。又是秋光暮。

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(韵)仄中仄(逗)平平仄(韵)

    冉冉流年嗟暗度。这心事、还无据。

    平平仄仄平平(平韵)仄平平仄平平(韵)

    寒窗露冷风清。旅魂幽梦频惊。

    平仄仄平平仄(句)仄平仄仄平平(韵)

    何日利名俱赛,为予笑下愁城。

  • 变体二格律对照例词:《清平乐·画堂晨起
    变体二,双调四十六字,以唐李白《清平乐·画堂晨起》为代表。此体为全仄韵格,上阕四句二十二字,四仄韵,下阕四句二十四字,三仄韵,与前两体前仄后平者不同。且下阕中非押韵句亦与前词不同,前词下阕第三句为非押韵句,此词下阕第一句为非押韵句。

    仄平平仄(韵)平仄仄平仄(韵)

    画堂晨起,来报雪花坠。

    平仄平平仄平仄(韵)仄仄仄平平仄(韵)

    高卷帘栊看佳瑞,皓色远迷庭砌。

    仄仄平仄平平(句)仄仄平平仄仄(韵)

    盛气光引炉烟,素草寒生玉佩。

    平仄平平平仄(韵)仄仄仄平平仄(韵)

    应是天仙狂醉,乱把白云揉碎。

清平乐词牌作品

  • 1.《清平乐·村居宋朝·辛弃疾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。醉里吴音相媚好,白发谁家翁媪?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最喜小儿亡(音同"无")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
  • 2.《清平乐·六盘山近现代·毛泽东天高云淡,望断南飞雁。不到长城非好汉,屈指行程二万。六盘山上高峰,红旗漫卷西风。今日长缨在手,何时缚住苍龙?
  • 3.《清平乐·会昌近现代·毛泽东东方欲晓,莫道君行早。踏遍青山人未老,风景这边独好。 会昌城外高峰,颠连直接东溟。战士指看南粤,更加郁郁葱葱。
  • 4.《清平乐·红笺小字宋朝·晏殊红笺小字,说尽平生意。鸿雁在云鱼在水,惆怅此情难寄!斜阳独倚西楼,遥山恰对帘钩。人面不知何处,绿波依旧东流。
  • 5.《清平乐·年年雪里宋朝·李清照年年雪里,常插梅花醉。挼尽梅花无好意,赢得满衣清泪。今年海角天涯,萧萧两鬓生华。看取晚来风势,故应难看梅花。
  • 6.《清平乐·留人不住宋朝·晏几道留人不住,醉解兰舟去。一棹碧涛春水路,过尽晓莺啼处。渡头杨柳青青,枝枝叶叶离情。此后锦书休寄,画楼云雨无凭。
  • 7.《清平乐·蒋桂战争近现代·毛泽东风云突变,军阀重开战。洒向人间都是怨,一枕黄粱再现。 红旗越过汀江,直下龙岩上杭。收拾金瓯一片,分田分地真忙。
  • 8.《清平乐·金风细细宋朝·晏殊金风细细,叶叶梧桐坠。绿酒初尝人易醉。一枕小窗浓睡。紫薇朱槿花残。斜阳却照阑干。双燕欲归时节,银屏昨夜微寒。
  • 9.《清平乐·留春不住宋朝·王安石留春不住,费尽莺儿语。满地残红宫锦污,昨夜南园风雨。小怜初上琵琶,晓来思绕天涯。不肯画堂朱户,春风自在杨花。
  • 10.《清平乐·春晓宋朝·王安国留春不住,费尽莺儿语。满地残红官锦污,昨夜南园风雨。小怜初上琵琶,晓来思绕天涯。不肯画堂朱户,春风自在杨花。
  • 11.《清平乐·画堂晨起唐朝·李白画堂晨起,来报雪花坠。高卷帘栊看佳瑞,皓色远迷庭砌。 盛气光引炉烟,素草寒生玉佩。应是天仙狂醉,乱把白云揉碎。
  • 12.《清平乐·禁庭春昼唐朝·李白禁庭春昼,莺羽披新绣。百草巧求花下斗,只赌珠玑满斗。日晚却理残妆,御前闲舞霓裳。谁道腰肢窈窕,折旋笑得君王。
  • 13.《清平乐·春归何处宋朝·黄庭坚春归何处?寂寞无行路。若有人知春去处,唤取归来同住。春无踪迹谁知?除非问取黄鹂。百啭无人能解,因风飞过蔷薇。
  • 14.《清平乐·风光紧急宋朝·朱淑真风光紧急,三月俄三十。拟欲留连计无及,绿野烟愁露泣。倩谁寄语春宵?城头画鼓轻敲。缱绻临歧嘱付,来年早到梅梢。
  • 15.《清平乐·将愁不去清朝·纳兰容若将愁不去,秋色行难住。六曲屏山深院宇。日日风风雨雨。雨晴篱菊初香,人言此日重阳。回首凉云暮叶,黄昏无限思量。
  • 16.《清平乐·塞鸿去矣清朝·纳兰容若塞鸿去矣,锦字何时寄。记得灯前佯忍泪,却问明朝行未。 别来几度如珪,飘零落叶成堆。一种晓寒浅梦,妻凉毕竟因谁。
  • 17.《清平乐·孤花片叶清朝·纳兰容若孤花片叶,断送清秋节。寂寂绣屏香篆灭,暗里朱颜消歇。  谁怜散髻吹笙,天涯芳草关情。懊恼隔帘幽梦,半床花月纵横。
  • 18.《清平乐·才听夜雨清朝·纳兰容若才听夜雨,便觉秋如许。绕砌蛩螀人不语,有梦转愁无据。乱山千叠横江,忆君游倦何方。知否小窗红烛。照人此夜凄凉。
  • 19.《清平乐·上元月蚀清朝·纳兰容若瑶华映阙,烘散蓂墀雪。比拟寻常清景别,第一团圆时节。影蛾忽泛初弦,分辉借与宫莲。七宝修成合璧,重轮岁岁中天。
  • 20.《清平乐·凄凄切切清朝·纳兰容若凄凄切切,惨澹黄花节。梦里砧声浑末歇,那更乱蛩悲咽。 尘生燕子空楼,抛残弦索床头。一样晓风残月,而今触绪添愁。

参考资料

1.  杜少静.《清平乐》词调探微.黄河科技大学学报,2016,18(2).
2.  唐圭璋 等.唐宋词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8:1-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