粽子简介

粽子,古称角黍(shǔ),是中国传统节庆食品,主要与端午节相关联,是端午节标志性习俗之一。它为以糯米为主材,辅以豆沙、鲜肉等馅料,用粽叶(多为箬叶、芦苇叶)包裹成三角、枕头形等特定形状,经水煮或蒸制而成的食品。不同地区因食材和工艺差异,形成了甜粽、咸粽等诸多品类。

粽子的起源说法多样,包括祭祀屈原、天神或獬豸等。其较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《说文解字》,书中将“糉”(即粽)解释为“芦叶裹米”。此后,粽子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持续发展,成为端午节与夏至的应节食品,这在《土记》《荆楚岁时记》等文献中均有记载;同时,《续齐谐记》所述楚人以竹筒贮米投水祭祀屈原的事迹,也初步确立了粽子与屈原的关联。至唐宋时期,粽子更为盛行并被法定为端午节食品,官民皆备,种类丰富,《岁时杂记》便记载有角粽、锥粽、茭粽、九子粽等,当时还出现了射角黍的游戏,此外,白居易欧阳修等均有作反映相关习俗。明清时期,粽子进一步确立为端午节标志性食品,并衍生出节日馈赠之,《本草纲目》《燕京岁时记》均有相关记载。食粽习俗绵延至今,粽子仍是端午节的重要节庆食物。

粽子承载着先民对自然药用价值的认知与驱邪防病的生存智慧,既是自然力与健康实践相融合的文化载体,也蕴含着古代阴阳哲学观。其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这一传统饮食不仅在中国各民族、各地区广泛流传,更随华人迁徙传播至全球多国,彰显着传统饮食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。

窦叔向·粽子的诗句(共1句)

窦叔向的诗词曲代表作

窦叔向,字遗直,京兆金城人(旧唐书作扶风平陵人。此从新唐书),约唐代宗大历四年(769)前后在世。窦叔向出身官宦之家,父亲窦亶曾任同昌郡司。大历初年,登进士第,以善作五言诗名于当时。少时与常衮为同窗挚友,常衮任宰相后,提携窦叔向做了左拾遗,内供奉。等到常衮被贬逐,窦叔向也被外放为溧水令。卒赠工部尚书。五子群、常、牟、庠、巩,皆工词章,有《联珠集》行于时。叔向工五言,名冠时辈。集七卷,今存诗九首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传于世。代表作有《贞懿皇后挽歌》、《夏宿表兄话旧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