粽子简介

粽子,古称角黍(shǔ),是中国传统节庆食品,主要与端午节相关联,是端午节标志性习俗之一。它为以糯米为主材,辅以豆沙、鲜肉等馅料,用粽叶(多为箬叶、芦苇叶)包裹成三角、枕头形等特定形状,经水煮或蒸制而成的食品。不同地区因食材和工艺差异,形成了甜粽、咸粽等诸多品类。

粽子的起源说法多样,包括祭祀屈原、天神或獬豸等。其较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《说文解字》,书中将“糉”(即粽)解释为“芦叶裹米”。此后,粽子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持续发展,成为端午节与夏至的应节食品,这在《土记》《荆楚岁时记》等文献中均有记载;同时,《续齐谐记》所述楚人以竹筒贮米投水祭祀屈原的事迹,也初步确立了粽子与屈原的关联。至唐宋时期,粽子更为盛行并被法定为端午节食品,官民皆备,种类丰富,《岁时杂记》便记载有角粽、锥粽、茭粽、九子粽等,当时还出现了射角黍的游戏,此外,白居易欧阳修等均有作反映相关习俗。明清时期,粽子进一步确立为端午节标志性食品,并衍生出节日馈赠之,《本草纲目》《燕京岁时记》均有相关记载。食粽习俗绵延至今,粽子仍是端午节的重要节庆食物。

粽子承载着先民对自然药用价值的认知与驱邪防病的生存智慧,既是自然力与健康实践相融合的文化载体,也蕴含着古代阴阳哲学观。其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这一传统饮食不仅在中国各民族、各地区广泛流传,更随华人迁徙传播至全球多国,彰显着传统饮食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。

陈造·粽子的诗句(共2句)

陈造的诗词曲代表作

陈造(1133年~1203年)字唐卿,江苏高邮人(今属江苏金湖闵桥镇)。人称“淮南夫子”,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,年二十始知锐意,为儒废寝与食,直院崔大雅奇其才,年四十三登进士(孝宗淳熙二年,即1175年中进士),官迪功郎,以词赋闻名艺苑;继而任繁昌县(今安徽繁昌)令;三年满转升平江(今苏州),撰《芹宫讲古》,阐明经义。范成大见其诗文谓“使遇欧、苏,盛名当不在少游下。”尤袤、罗点得其骚词、杂著,爱之手不释卷。郑兴裔荐其“问学闳深,艺文优赡”。
绍熙二年(1191年),陈造转奉议郎,知明州定海县,“减斥卤之课,蠲失额之粮,治行称最”;庆元二年(1196年),通判房州权知州事;房州秩满,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,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,皆有治绩。自以转辗州县幕僚,无补于世,置江湖乃宜,遂自号江湖长翁。宁宗嘉泰三年卒,年七十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