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门简介

"朱门"是汉语词汇中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,本义特指古代王侯贵族府邸用朱红色漆成的大门,成为身份等级的显著标识。《说文解字》中"朱"字本为赤心木象形,后被假借为大红色义项。晋代葛洪抱朴子·嘉遯》"背朝华於朱门"是最早的文献用例,唐代杜甫"朱门肉臭"等句使其引申义广为传播,逐步演变为富贵阶层的代称。明清时期仍沿用此象征体系,"不属朱门帝子家"等诗句凸显其文化生命力。

该词在建筑文化中体现森严等级制度,周代礼制规定宫廷建筑可饰朱门金钉,民间禁用朱漆大门,故宫太和门即为典型实例。九锡礼制将"朱户"列为天子最高礼遇之一,曹操受九锡事件印证其政治象征功能。成语"朱门绣户"融合建筑特征与阶级属性,成为文学作品中刻权贵的经典意象。

林景熙·朱门的诗句(共1句)

林景熙的诗词曲代表作

林景熙(1242年—1310年),字德暘,一作德阳,号霁。温州平阳(今属浙江)人。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。咸淳七年(1271年),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,历任泉州教授,礼部架阁,进阶从政郎。宋亡后不仕,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。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。他教授生徒,从事著作,漫游江浙,因而名重一时,学者称“霁山先生”。卒葬家乡青芝山。
林景熙作为雄踞我国宋元之际诗坛数十年的爱国诗人,其创作成就和艺术造诣,历来受到极高的评价。他的诗文格幽婉,沉郁悲凉又不失雄放,他是温州二千年历史中成就最高的诗人。一生中共留下诗文16卷。其中诗歌《白石樵唱》6卷;散文《白石稿》10卷,后人编为《霁山集》。历代文史学家称其为“屈子《离骚》、杜陵诗史”。